第五十二章 旱灾
作者:大鹅用铁锅炖   农家福妻种田忙最新章节     
    农历五月,地里的小麦已经收完。
    按理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也没到夏天,天气本不该如此干燥炎热。
    刺目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大地如皲裂干涸的皮肤裂开一条条大口子,仿佛在向天空请求给怜悯,下点雨,土地上的草木都蔫哒哒的低着头,不敢直视太阳。
    王家庄后边的小溪水变浅了许多,褪出了一片淤泥地,偶尔还有几条没来得及游走的鱼,被村里的小孩子发现,兴奋的抓回家,没被发现的,就直接枯死在没水的河床上。
    刚经历雪灾的人们,面对接踵而来的旱灾欲哭无泪。
    上一季庄稼勉强算是收获了,有些人家的小麦被冻死很多,王家庄的小麦耐冻,又做了防御措施,意外的竟是大丰收,可没有人感到太久的喜悦。
    因为接下来的水稻无法播种。
    水稻本就需要大量的水,正常下雨的年份偶尔还要浇水,何况今年连续一个多月无雨,河流都要干了,人们吃水都要成问题了,哪有多余的水来浇灌庄稼呢?
    与其浪费种子播到根本不可能发芽的地里,不如留在自家作为应急粮食用,等上天怜悯,天降甘霖再播种也不迟。
    虽然冬天过去了,安安的暖房也没有拆,暖房冬天保暖,夏天清凉,等下一个冬季,直接就可以使用。
    安安今年准备推广种植玉米,比起水稻,玉米需要的水更少,且收获的粮食更多,同等土地,种植玉米可以比种植水稻多养活一家人。
    安安和阿泽在院里认真的计算以自己现在家里的种子数量,可以种植多少亩地。
    因为冬天的暴雪,还有现在的干旱,让很多地方都颗粒无收,官府赈灾不及时,出现了很多流民,还有小规模的地方暴动。
    甚至还有几个亲王,以现在皇帝得位不正,使天地之主降下灾祸为由,他们扬言替民请命,张贴檄文请皇帝下位,平息上天怒火。
    亲王造反,百姓起义,刚登基的皇帝不得不派兵一边镇压,一边诏安,各地仍乱做一团。
    苏州府处于江南,并无亲王封地在此,虽有小型天灾,却也还算过得去,算是难得的福地,所以大规模流民涌入,抢劫杀人盗窃等犯罪事件频发,为了安全,张老爷子让阿泽先不要去学院了,就在家温书。
    出兵的亲王中包括福州肃亲王,还有山东鲁亲王,蜀地蜀亲王,是先帝的三个堂弟。
    鲁地现在管制很严,欧雄很难过来接娴娘几个人,考虑现在世道不安全,娴娘母女几个待在苏州府反而更安全,所以上个月欧雄派人过来给娴娘带了信,说等鲁地状况好些在过来接她们,又带了一些银票给娴娘使用,所以娴娘几人也仍在张家借住。
    最近村里组织了青壮年夜间巡逻,防止有流民或是强盗夜间进村抢东西伤人。
    巡夜的队伍三人一组,一共三组,每天吃完晚饭就要出来,晚间分别带着灯笼,锣,杀猪刀,每人拿一样,探路,报信,防卫分工明确,每隔半个时辰都要绕着自己负责的区域转一圈,确保无事发生。
    今晚就轮到了李壮值夜班,白天在家里要多睡会,怕晚上睡着误事。
    “安安,天热,休息会在弄吧,尝尝表姨做的清补凉,消热解暑的!”娴娘端着两碗清补凉过来喊安安。
    “谢谢姨母,正好我有些口渴了,我还没喝过清补凉呢,一定很好喝!”安安停下手中工作,接过娴娘手中的清补凉。
    “那正好,今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冬天这么冷,还没到夏天又这么热,这一上午,感觉就出了一身汗。”娴娘坐下拿着手中的蒲扇扇着风,清凉的风尾巴散过安安鼻尖,带走了上边浸出的细密汗珠。
    本来娴娘见天气热,想做红糖凉粉给大家消热,进厨房准备材料的时候正好看到了沈修齐派人送来的椰奶粉和椰干,还有昨晚莫嬷嬷泡好的准备做绿豆汤的绿豆,就改主意决定做清补凉给大家尝尝。
    首先把泡好的绿豆上锅煮不足一刻钟时间,煮熟捞出放在大碗里,盛出放凉。
    然后烧水,煮安安之前和谷雨两个人倒腾出来的,说是西米的糯米球,大火煮开转小火,用勺子不停搅拌防止糊底,煮两刻钟左右,西米完全透明,盛出备用。
    接着把椰肉干切碎,和椰奶粉一起加入牛奶中,搅拌均匀再放入锅中一起煮熟,加入少量白糖,盛出。
    接着熬制龟苓膏,等以上东西都准备好,一起吊进井中放凉,吃之前再切上黄杏,草莓和樱桃,依次摆进碗里,好吃解暑的清补凉就完成了。
    安安和荣兮荣铎的几份要单独多加一份桂花蜜。
    张老爷子去了里正家商议今年种地的事,还没有回来,娴娘先给张老太太和汐娘送过去,然后才来找安安和阿泽。
    安安拿起勺子,盛了一口果肉和椰奶绿豆的混合体,放进嘴里,经过水井冰镇的清补凉,透出丝丝凉意,加上酸甜的口味,刚才被热的烦闷的心情一下子就消失了。
    “姨母,好好吃哦!要是阿齐在,他也会特别喜欢的!”沈修齐已经回京几个月,安安有点想沈修齐了。
    “他在京城,什么山珍海味吃不到,不必什么都惦记着他!”阿泽听不得沈修齐的名字,出口打断安安。
    “哥哥,这怎么能比,京城中未必能有姨母这等手艺的人呢!何况阿齐自己也说,更喜欢咱家的饭!”安安反驳。
    阿泽对自家妹妹对沈修齐的维护颇感无语,心里暗暗祈祷,最好沈修齐那小子就留在京城吧,不要回来了。
    被阿泽念叨的沈修齐,已经准备启程回武宁了。
    沈老爷子和沈老夫人想多留沈修齐住一段时间,被沈修齐以学业为重,不敢耽搁太久婉拒了。
    沈老夫人很喜欢这个酷似小儿子的孙子,临走让沈修齐到自己私库去随便挑点东西,为了不显偏心,其他三个孙子孙女也一起,看上什么就可以拿什么。
    虽然沈老夫人被流放过,但是在流放之前,沈老夫人早把家中贵重物品托付给娘家,并没有被抄检走,这一回京,沈老夫人娘家马上把托付保管的东西如数奉还,还多加了好些东西算作贺礼。
    加上皇上赏赐的,沈家家底可是厚着呢。
    沈修齐原以为沈老夫人说的私库是老夫人自己的私库,没想到竟然是沈府的私库。
    一推开门,门口摆放的各种小盒子,龚嬷嬷介绍说是装的都是金银铜钱;再往里,盒子变得更豪华些,是成匹的绫罗绸缎;接着都是刻花紫檀木盒子,内盛首饰珠宝;再往里,黄花梨木盒子里锁着的是大家族的祖传秘方;最里边,是大件家具,屏风,花盆,名家字画等。
    龚嬷嬷带着四位小姐少爷简单看完布局,问几位想要的物件,确定好想要的类型,再在对应的区域看盒子上帖的纸条确定想要的。
    沈修允挑了一套前朝大家的绝作,山青水韵易水砚。
    沈季梦看中了一盒未经雕琢的红宝石。
    沈季夏选中了一把青玉扇,扇叶上雕刻着唐寅的《仕女图》。
    至于沈修齐,想找与樱花有关的东西送给安安,见竟然有一个盒子上贴的是粉色玉镯,请龚嬷嬷拿给自己。
    打开盒子,盒子里躺着的是一对浅粉色的玉镯,粉色不多,星星点点如晚霞般淡淡的萦绕在清透的镯身。
    只一眼,沈修齐就确定,安安一定会喜欢。
    龚嬷嬷见沈修齐挑中了一对粉玉镯子,以为是想孝顺母亲,回去和沈老太太说了,沈老太太更是觉得沈修齐这孩子真是不错。
    沈修瑾还在书院,并没有来,沈老夫人也不落下他,把毛延寿的《讲学图》让沈季夏拿去给沈修瑾。
    沈修齐和祖父祖母都告别,然后回家带上行李,就与夏日还有崔颐派的四个侍卫赶回武宁。
    安安这边不知道沈修齐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一心一意的推广自己的玉米种子。
    有了之前小麦的成功先例,乡亲们并没有犹豫多久就接受了种植玉米,但是以目前的状况,玉米也种植不了。
    安安愁眉不展的在樱花树下望着天空,祈求老天能下雨。
    最近在家里的水井打水,绳子都要比往常多几节。
    山上的桃树正值开花时节,缺少水,花落了很多,今年果子应该收不到多少,想想外公投进去的钱,安安一阵头痛。
    现在的科技,以个人渺小的人力是对抗不了天灾的,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可能战胜一切。
    眼下的情况,安安想要找到土豆的心更是迫切,土豆抗旱,哪怕是现在的雨水条件也能种,不过是结的土豆少一点,但是对比其他庄稼完全不能种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不知道这次沈修齐进京能不能找到土豆种子,安安在沈修齐走之前,给沈修齐画了土豆以及土豆秧苗的样子,又详细的描述了土豆样子,就希望沈修齐在京城,可以碰到,这样百姓的粮食问题,就完全解决了。
    坐在院中实在心烦,安安去后院找谷雨和荣兮荣铎解闷。
    随着天气渐热,后院里引的小支流溪水成了两个孩子新的玩耍基地。
    荣兮荣铎每天都要在水里玩很久才上来,芮娘说是随了她们的父亲,两孩子父亲从小就水性极佳,可以横渡几公里的河流,憋气也比别人时间长。
    刚进后院就听见两个孩子的嘻嘻笑声,看见安安,荣兮从水里出来,光着脚丫来拉安安。
    “表姐,快来和兮儿一起踩水,冰冰凉凉的,可好玩了!”荣兮光着脚丫,直接踩在土地上,白嫩的脚丫顿时沾满了泥土。
    “你们玩吧,我就在边上看着兮儿和铎儿!”因为天气原因不能播种,安安兴致不高。
    “我的小小姐,今天不开心啊?”谷雨见安安情绪有些低落,上前关心。
    “是啊,这不好久不下雨了,山上的果树长势不好,地里的庄稼也播种不下去,你看我们引流过来的溪水,都变的就剩浅浅一层了,要是还不下雨可怎么办呀?”安安看着后院,自己种的番茄苗,现在番茄苗还有水用,长势不错,但是继续这样下去,水说不定哪天就突然断了。
    “听说七叔公和里正已经请有经验的人,研究打深井和做蓄水池了,他们老人见多识广,有办法应付的,而我的小小姐,你要做的,就是种好你的地,等天气好起来了,大家还指着你的种子收获更多粮食呢!你可不能自怨自艾哦!”
    谷雨安慰的话,让安安茅塞顿开。
    没错,自己改变不了自然天气,但是自己可以努力种出适应各种环境的庄稼才是正事,不能当误下去了。
    心头乌云散去,安安顿时来了干劲,让谷雨看着两个孩子,自己去给番茄疏花,让有限的水资源,用在更好的果实上。
    为了节约用水,张老太太今年只养了六只母鸡,每天的鸡蛋给几个孩子吃,其他家禽都没有养。除此之外,就是家里的一头牛和一只骡子。
    里正家里,七叔公和其他几个村里威望重的老人在探讨修建蓄水池的方案。
    距离村里一公里外,有一个面积广阔的湖泊,里正已经去看过了,虽然水位也下降了不少,但是总体水量大,蓄水依然很足。假如从这个湖泊引水过来村里这边,那田地的灌溉问题也可以得到缓解,问题是修建蓄水池工程量大,耗费的钱财多,需要每家集钱,大家正在商量每家出多少银子合适。
    “我大概算了一下,我们就采用最简单的挖河渠的方式引水,这段花费不多少。至于蓄水池,也有现成土坑,不过需要土砖和糯米水加生石灰加固,这部分大概需要100两的银子,大家看看,每家出多少合适?”七叔公率先开口。
    “七叔公,修建蓄水池是为了大家,每家都出钱是应该的,但你也知道,大家条件都不太好,这出钱,实在出不了多少啊,不过要是需要人,我家愿意出两个劳动力!”里正三叔开口。
    “是啊,不是我们不愿意,实在是手头没有余钱,但是劳动力和力气是有的,我们愿意白干!”其他几人也符合。
    七叔公知道大家也不是故意推脱,实在是家里情况不好,想了想开口:“我知道大家的意思,这样吧,我带头出50两银子,看看谁家还愿意出钱,大家一起凑一凑,咱们事先说好,出钱的人家可以不出劳动力,除了夜里值班巡逻的,村里其他每户至少出一个壮年,没有工钱,提供两餐饭,你们看行不行,行就这么搞,趁其他村有相同想法前!”七叔公看着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