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之三:毛毯?
作者:谢大海429   带着仓库打造最强游击队最新章节     
    刘钧和宋秋平县长来到新建成的被服厂。
    被服厂建在一个废弃原国民党军营,有3幢平房。
    厂内,机器在运转,50台缝纫机在女工们的操作下,飞快地运转。
    “这个边角一定要车结实一点,不然容易脱落。!”
    一个师傅边看边给女工解释,这名30多岁的叫小娥的女工拼命地点头。
    她是第一批被招进来的,工厂发服装,包吃包住,每月还有2块钱工资。当时工厂来招工时,村民们半信半疑,很多人不相信。小娥第一个报名,她相信宋秋平,觉得妇女当县长,太了不起,宋县长不会害她们的。
    由于小娥的带动,他们村有30名青年妇女入了厂。
    一入厂,工厂就发给她们两套工作服,还有集体宿舍,一日三餐,虽然只是玉米饼、番薯等杂粮,但能吃饱饭。
    这些女工一个晚上都睡不着,第二天把原来的衣服洗干净,晾干后就送回家,因为家里最好的衣服给她们穿了出来,这些衣服平时都是谁出门谁穿的。
    毛毯厂运行第三天,第一张毛毯就正式下线了。
    ……
    陈师长,现在已经是副军长了,听完曹团长和刘钧的汇报后,陈副军长很高兴。
    “小刘,你上次提议的小分队剿匪的模式在全军推广,效果很好。”
    “你们小分队在万山县的成绩明显,小宋都给我说了,她还说你给她提出许多有用的建议,特别是恢复秩序、恢复商业、办企业等的建议很好,我们准备为你请功。”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们军负责区域里的土匪大部消灭,特别是杀害朱xx的军统特务李干才和土匪头子巫杰被一锅端,剩下的小部分躲进山里,已经不成气候。”
    从1950年到1953年,人民解放军抽调了大约150万人,执行剿匪和工作队的任务,结合建立人民政权、土地改革、减租退押、镇反清霸、抗美援朝等中心工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剿匪肃特斗争,到1953年底基本结束,全国共歼灭土匪261.59万余人。
    陈副军长很高兴,笑眯眯地看着刘钧。
    “怎么样,小刘同志,想不想到地方工作?到万山县当一名县长?”他的妻子宋秋平非常欣赏刘钧,她没想到刘钧打仗是能手,搞经济建设也不赖,在刘钧的帮助下,万山县办起第一个被服厂,在当地招了200多女工,利用当地出产的兔毛、羊毛以及棉花,生产军用毛毯,专供33军。
    刘钧根据万山县是粮食和畜牧大县的特点,跟宋县长研究过办食品厂的事宜。
    “小刘,我已经跟后勤部长打过招呼了,明天他们下去万山县被服厂,只要毛毯的质量符合标准,我们军将全部收购。”
    陈副军长知道毛毯的重要性,现在的朝鲜已经开始变冷了,军用毛毯不能缺。
    小刘也不知道从哪给他们弄了一批设备,虽然看起来已经用过的,但胜在能用。
    “小刘,你怎么想到办毛毯厂?”
    “报告军长,我听说朝鲜的冬天非常寒冷,冬天一般是零下20多度,最冷的有零下40多度,如果没有御寒物资的话,部队的战斗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后勤保障工作面临了强大的考验,遇到很大的困难,一方面是准备仓促,后勤人员不足;另一方面是国内刚刚解放,一切都百废待兴;再就是这次是出国作战,没法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最关键的是,美军对于志愿军补给线的破坏从战争一开始就没有停过。
    这一点,陈副军长都知道。军内已经通报了这些问题,要求其他部队尽量筹集更多的御寒物资。没想到刘钧居然想到办毛毯厂,给他们军解决了大问题。
    只是陈副军长不了解的是,上级虽然意识到前线部队缺乏御寒物资,但由于国内的生产能力不足,导致许多部队因缺货无法筹集入朝部队的御寒物资。
    “求人不如求已,现在总部应该为后勤保障的事头疼呢。”
    “报告首长,我还是想到一线部队,对于抓生产,宋县长的能力比我强多了!”
    刘钧发现宋县长有点像当年的秀英,管理工厂还是头头是道。
    “不知道秀英他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刘钧心里突然想起边区的工厂。
    “哈哧!”正在检查工作的秀英莫名地打了一个喷嚏。
    她已经是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县长,她所在的县现在是边区经济实力最强的,现在除了卷烟厂、压缩饼干厂外,还有被服厂、化工厂、机械加工厂等。现在他们正在为入朝部队加班加点生产各种物资。
    “如果刘同志在的话,看到现在的情况,不知道有多高兴!”秀英自言自语。
    陈副军长来之前已经对刘钧摸了底,知道刘钧能力很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神枪手,特别是听说他会朝语、英语、甚至俄语,人才呀,这可是上级首长点名要的人,他可不敢动。
    “曹团长,因为剿匪,你们推迟了入朝时间,其他部队都入朝作战了,你们要做好准备,随时出发!”
    “是!”曹团长和刘钧听到军长的话,两个人对视了一眼,内心一阵欢喜!
    刘钧在离开万山县之前,专门去一趟毛毯厂,陪同的宋县长如数家珍,将生产的情况一一介绍。
    “这种毛毯用的是兔毛、羊毛混合而成,按照你的要求,一律按长215厘米,宽150厘米的规格制作,重量控制在2公斤。”
    刘钧试了一下,手感还不错。
    “现在每天的产量有多少?”
    “如果原材料充足的话,日产量2000张没问题!”宋县长很自豪地说,当时刘钧提议让她们办一个被服厂时,她觉得很难,没想到刘钧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批脚踏的缝纫机,还有一批原材料,解决了设备和生产的问题。另外还给她们请来了几个师傅,手把手地教那些村民们裁剪、缝纫,这让万山县第一家服装厂马上进入生产。
    “再过两天,有一批新设备要过来,你们可以办一个食品厂,到时会有师傅过来指导你们。”
    “刘参谋,你要是留下来多好。”宋秋平现在是县委书记兼县长,她十分清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办工厂可以解决就业,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可惜,刘钧是上级点名要的人,而且要随部队入朝,军令如山。
    很快,刘钧他们离开了万山县。
    “报告团长,刘钧和小分队前来报到,请求归建!”
    曹团长乐呵呵地握住刘钧的手。
    “你这小子,尽给我们惹事,你们人没到,告状的倒是先到了。”
    刘钧知道曹团长说的事。
    刘钧走之前,要求宋县长送给他3000件毛毯,宋县长自然满口答应,现在毛毯库存有2万张,刘钧开口要,一定要给。
    只是驻厂的军代表不乐意了,没有报告,没有批条,怎么能随便拿走那么多?
    可刘钧不管那么多:我们帮助剿匪,又帮助办起被服厂,功劳大大的,拿一点东西算什么?等到走完流程,黄花菜都凉了。
    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些毛毯装上车,运走了。把军代表气得跳了起来,把刘钧给告到陈副军长那里。
    陈副军长早就知道这事。
    “这件事我知道了,3团曹团长他们要入朝作战了,等他们打完仗回来再处理这个事。”军代表知道陈副军长在打哈哈,他也知道部队的困难,只是如果这事不向上级反映的话,到时他要背责任的。
    “不过,批评归批评,我们团是迫切需要这些毛毯,听说朝鲜的天气很冷,现在人手一条毛毯,解决了大问题!”曹团长安慰刘钧。他心里给刘钧一个大大的拇指。
    一个星期后,刘钧所在的团乘坐的火车启动了,先是到福建的漳州,然后开往上海,短暂停留后,直接往东北的方向驶去。
    经过四天三夜的奔波,火车到达牡丹江市。
    “2641次列车进站,全体下车,按顺序列队”车站上的高音喇叭在大声喊着。
    刘钧他们下车,立即列好队伍。
    这时,一个背着手枪的战士跑了过来。
    “刘钧同志,刘钧同志,请出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