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老将坐镇
作者:佰夫长   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最新章节     
    嗯!
    朱由校捉摸不透贺人龙,马科,刘芳亮的安排。
    幸好洪承畴,郑崇俭在旁出谋划策,只要三将不蠢到直接和建奴野战,前线战事则无需担心。
    此时,兵部尚书朱童蒙进言:“陛下,唯有希望满桂将军收到消息派遣精兵出击,或许能帮助到贺总兵。”
    朱由校微微颔首,斩钉截铁说:“杨肇基,快信使八百里加急给满桂,赵率教传信,让他们密切关注建奴,必要时,偷袭建奴予以还击。”
    予以还击?
    闻言,苏茂相疾步出列劝阻:“陛下,大宁行都司内,三支驻军均为新军,万一....”
    朱由校没好气的瞪了眼苏茂相,这厮什么都好,关键忒他娘的吝啬。
    “苏卿,朝廷的战略从佥兵守塞变成拓地御边,故而,断不能单靠军堡防御。既是括地御边,朝廷则需百战老兵,须知,百战老兵全是战场打出来的。切记,狭路相逢勇者胜,逢敌小规模作战,即使折损点兵勇,只要兵勇有悍不畏死的勇气,无坚不摧的战力,一切都是值得的。”
    苏茂相知晓皇帝的雄心壮志,故而没有言语。
    孙承宗欣慰的望向朱由校,出言说:“陛下,建奴来袭,多半事出有因,臣猜出因旱灾蔓延,导致夏粮欠收,引起粮食危机。所以,臣认为建奴出兵目的和宁锦之战类似,欲掠夺前线粮食。
    今边军首战告捷,堡内守军火炮齐全,坚守不退,纵使建奴兵马甚多,足能坚守军堡,建奴焉能得逞。
    臣建议,派重兵袭杀建奴护粮队,乃至毁掉建奴粮草营,建奴则不战而退。”
    闻言,朱由校笑意盎然说:“朕同杨卿,李卿商议过,亦类似计划,宁锦之战,建奴袭击各处未修缮完成的军堡,又派兵强行进攻锦州,结果无功而返,今营州五卫军堡修缮完成,只要建奴不深入,将长期被困在营州,届时,收获会更小。
    朝廷亦不能大意,除长城沿线警惕外,辽东,辽南亦要有所动作。”
    这时,杨肇基出声说:“陛下,前线大捷,皇太极首战受挫,将更容易实施离间建奴的计划。臣建议,此事需长期实施。”
    早前,他提议离间建奴,是计划借刀杀人,除掉阿济格,莽古尔泰。边军首战告捷,皇太极威望锐减,加强对阿济格,莽古尔泰的投入,有机会加快分裂八旗。
    闻言,朱由校视线转向张梦鲸,钱龙锡,笑意盎然说:“李卿,钱卿,此事两位爱卿全权负责,将阿敏亦视为拉拢对象,无需害怕银钱花销,此事办成,诸卿尽加为侯。”
    张梦鲸,钱龙锡互相对视,齐齐抱拳作揖道:“谢陛下信任,臣全力以赴。”
    旋即,朱由校目光转向王徵,徐光启,吴牲,王家桢,朱大典,不吝夸赞说:“此战,边军能取胜,与平常刻苦训练,工部,军器部升级铳炮,推陈出新密不可分。
    故而,赏赐,吴牲,朱大典,王家桢纹银三千两。王徵,徐光启领导工部,军器部,涉及鸟铳,火炮的所有官吏,匠人,俸禄统统提高一倍。
    研制出飞雷炮,木制跑的官吏,匠人,全部统统破格提拔两级。”
    目前,明军处在冷兵器转向热武器之间,欲取胜,除刻苦训练,军纪严明,火铳,火炮需对建奴形成压制。
    欲发展火器,需让官吏,匠人因此受益,唯有众乐乐,方能推陈出新,保障明军火器始终处在领先地位。
    火器领先,明军耗都能耗建奴。
    赏赐。
    提拔。
    王徵,徐光启面色大喜。
    以前,他们极力向朝廷建议重视火器,发展火器,朝廷采纳他们的建议,亦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然而,半年投入远不及现在半月投入。
    现在他们高兴并非俸禄提升,皆因皇帝重视铳炮,将其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王徵出言说:“陛下,食君之禄分君之忧,无需提高百官,匠人俸禄,工部依然按时准点完成后勤交代。”
    徐光启欲出声时,朱由校粗暴的打断,不容置疑说:“朕用人,功必赏,过必罚。相较建奴掠夺钱粮,边军被杀,朝廷白白损失钱粮,朕更愿意将银钱用在研发官吏,匠人,战场上,兵勇依仗火器杀敌。”
    闻言,百官深以为然,与其让建奴掠夺,不如鼓励官吏,匠人研发会火器,有了厉害的火器,来去之间,最终是朝廷赚了。
    诸事尘埃落定,朱由校目光转向温体仁,嘱咐说:“温体仁,后勤粮草准备的怎样?”
    温体仁疾步出列,恭敬说:“禀陛下,粮草充足,三成粮仓放置于宣府,随时运送到大宁行都司。”
    朱由校大喜,夸赞道:“好,前线战斗打响,朕决定移步宣府,亲自指挥前线战斗。”
    他身为皇帝,不愿过多插手前线战事,希望前线将领任意发挥。然而,他亲自担任大宁行都司都督。
    建奴来袭,焉能惧之。
    啊!
    百官大骇。
    皇帝越来越狂野,大战爆发,亲赴前线,就差御驾亲征。
    徐光启急声说:“陛下,前线危险,您身为一国之君焉能以身犯险,何况李阁老伤势未愈,朝廷需要陛下主持大局,望陛下三思。”
    孙承宗不假思索说:“陛下,国事为重,若陛下担心前线战事,臣愿亲赴大宁行都司。”
    顷刻,杨肇基,朱童蒙,李邦华,吴牲,朱大典等官吏纷纷劝说。
    全以国事为由,不支持朱由校亲赴前线,以身犯险。
    一副朱由校前往宣府,必然有去无回的样子。
    朱由校无可奈何,视线转向杨肇基吩咐:“杨卿,你与王家桢亲赴大宁行都司,统帅三支新军,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满桂,赵率教乃悍将,却非良将,有点有勇无谋,郑崇俭,洪承畴,贺人龙,刘芳亮,马科,缺乏经验尚未成长起来,所以,需要名善战老将坐镇。
    杨肇基打过山东起义军,打过蒙古,打过建奴,统统全胜,值得委以重任,希望杨肇基能给自己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