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知青社员共同奋斗为事业
作者:西柚番茄酱   七零,穿书后假千金回村种番薯了最新章节     
    从第一批进入食品厂办公室工作的知青口中,陈记者知道了他们发展起来的过程。
    “你们觉得食品厂对你们自己,意味着什么呢?”
    周华南推了推眼镜:“是我们的事业。”
    宋美丽点点头:“是我们大家共同奋斗的事业。”
    陈记者一时有些怔愣,看着这几个生机勃勃的知青,心里产生了感动。
    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的青年人,不就是国家的希望吗?
    这时候他明白了食品厂对知青们的意义。
    这项事业给了他们发挥才华和能力的舞台,把他们从迷茫中拉出来。
    给了他们奋斗的方向。
    他们的知识就像水一样,需要容器来承载。
    食品厂就是那个容器。
    随后,他又采访了几个新来的知青。
    这几人看起来就更稚嫩一些,但眼睛都是一样亮晶晶的。
    一个小知青叫谷胜利,对陈记者说:“我来之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以为会像我同学一样,天天都在干农活。”
    \"没想到还能有这样的工作,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学校都学不到的东西。\"
    谷知青跟着销售部的周华南,时不时地出差,增长了见识。
    现在的生活过得比下乡前还要快乐。
    另一个知青叫徐晓阳,是宣传部宋美丽的手下:“我在这里,觉得很自在。”
    她性格比较内向,跟着宋美丽做宣传部的工作,经常写稿子。
    宋美丽向陈记者介绍道:“她的宣传稿写得很好,你路过宣传栏可以看到。”
    陈记者笑着说:“那咱们还算是同行了。”
    徐晓阳笑着摇摇头:“不敢当,我就是比较喜欢写东西而已。”
    没下乡的时候家里人都嫌她木讷,没想到下了乡,反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陈记者也发现了,在这个办公室里,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
    只要有能力、有知识,在这里就不会闲下来。
    事后他想,这里大概就是下乡知青帮助乡村发展的典型了。
    要是全国每个乡村都能让知青们发挥所长,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当然他也明白,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机会。
    只能说,是这些知青足够幸运,被分配到莲花大队。
    才能有这样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这一天下来,陈记者不断受到职工、工人们的冲击,更是觉得不虚此行。
    还好领导在安排下乡采访的人员的时候,自己主动申请了。
    没来莲花大队,他都不知道国内还有这样的地方。
    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上下一心,着实让人感动。
    见天色已晚,林雨便说:“差不多到下班时间了,咱们去食堂吃饭。”
    “你们还有食堂?”
    林雨点点头:“为了方便那些家离得远的工人,他们一般中午会在食堂吃饭。”
    食堂一般只开中午,到了晚上就关门。
    因为工人不管家近还是远,下班都是直接回家,不会再留下吃饭。
    为了招待北城来的客人,林雨特意和王招娣说好,让她们加会班。
    “也没什么好招待你们的,别介意啊。”
    陈记者说:“不会,我反而想知道你们工人平时都吃什么。”
    林雨笑着说:“那你得明天中午过来,今晚的菜是我二伯母给你们开的小灶。”
    他们说着就到了食堂,林雨特意给陈记者介绍了食堂的工人。
    王招娣和刘翠花是最开始进食堂工作的,后来吃饭的工人越来越多,食堂也扩招了。
    “现在食堂整个团队就有6个人,王招娣同志是主要负责人。”
    王招娣没想到林雨对她这么好,还特意把她介绍给记者。
    有点不好意思,不知所措。
    林雨让工人们和陈记者打招呼,又说:“今天为了招待你们,他们都加了个班呢。”
    王招娣赶紧说:“没事,又不是没有加班费。”
    陈记者挑了挑眉:“你们还有加班费?”
    林雨点点头:“有的,只要是加班就有加班费,不让工人白干。”
    王招娣几人把饭菜给他们端上来,就可以下班了。
    他们做的都是普通的家常菜,不过是用食堂的大锅炒的罢了。
    但陈记者和摄像师都是城里人,猛地一尝这农家菜,还觉得很不错。
    林雨说:“主要是菜新鲜,都是食堂自己种的。”
    食堂后边有一块地,被工人们种上了蔬菜 ,每天随摘随炒,很方便。
    其实这也不是林雨要求的,只是她们看到空地就想利用起来。
    几个人合种一块菜地,对他们来说都不是活。
    就是顺手干了的事。
    陈记者两人听完这事,吃着这蔬菜就更加喜欢了。
    他们在城里,哪能吃到这么新鲜的菜啊。
    乡下也有乡下的好处的。
    吃完饭,两人就跟着林雨在食品厂逛了逛。
    自从出了徐坤鹏夜闯办公室的事之后,厂里就配备了安保人员。
    夜幕降临,也有人在四处巡逻。
    陈记者:“你们厂给我的感觉,和城里的大厂没有多大分别。”
    林雨笑着说:“谢谢你的夸奖。”
    陈记者摇摇头:“我说的是实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你们的配置和规章制度,在我看来甚至比国营大厂还要好。”
    这点林雨自己也承认。
    她去过县城的机械厂,大厂的工人多,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顾及不到的角落。
    他们自己的食品厂小,人员更好管理。
    加上林雨从开设之初就写下了规章制度,一切都井井有条的。
    陈记者:“除了食品厂小,人少一点,还有一点是工人们的精神面貌。”
    这里的工人更淳朴,提起工作眼睛都发着光。
    因为他们重视这份工作。
    .......
    林雨看手表后说:“时间差不多了,咱们去扫盲班看看。”
    陈记者今天去办公室的时候,张兵刚好请假在家带孩子。
    他家晨晨身体有点不舒服,李兰花又开着车出去了。
    他只好留在家照顾。
    但晚上的课,他还是会来上的。
    林雨带着陈记者到他们用仓库改的教室的时候,张兵还未开始上课。
    晨晨坐在婴儿车上,几个来上课的妇女在照顾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