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背井离乡
作者:刀公   为了爱,山之子求学记最新章节     
    2000年9月,赵山文被送到平丘镇中心完小读五年级,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住校读书。
    平丘镇在明雨村南边五公里左右,有一条农村公路连通。虽然距离不算远,但相较那时农村的交通工具条件和年龄较小的孩子,这已是背井离乡了。
    这两年的上学期间,赵山文每周日下午走路或者乘坐三轮车、面包车等交通工具去到学校,周一到周五住校学习,周五下午放学后回明雨村家里。
    平丘镇中心完小是平丘镇一所开设一到六年级教学的完全小学,一到四年级主要是接收镇上的孩子上学,五、六年级接收镇上的孩子和附近未设五、六年级的村子的孩子。镇上的孩子是走读生,附近村子的孩子是住校生。
    和明雨村一样,平丘镇中心完小一到四年级每个年级就是一个班。五、六年级则由于学生人数已较多,每个年级分成三个班。
    赵山文到平丘镇中小完小就读这一年,五年级的三个班分别是85、86、87班,这班号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编的,随着年级变化班号是不变的。
    赵山文被分在86班,明雨村总共有7个孩子被分在这个班,包括赵永平。赵山文的堂妹被分在85班,堂姐、那个好看女孩和李飞被分在87班。
    初次离家的小山文,对新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好奇和兴奋,和同村的小伙伴在校园到处走走,看着三层贴瓷砖的教学楼,教学楼前一个大操场,操场中央一个篮球场,操场北边一根高高的国旗杆上飘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镇上的完小,的确教育设施比村里好很多。对于赵山文来说,从明雨村小学到平丘镇中心完小,大概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
    镇上虽然教育设施好了,但没过几个星期,小山文就想家了,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好,那时没有手机等通信设备,有时傍晚他就坐在教室里望着北边家的方向默默流眼泪,那段时间他总盼着赶快到周五放学回家。
    不过日复一日,经过一段时间后,小山文慢慢也习惯了,在外求学不光生活上要独立,更是精神上要独立。
    长大以后的赵山文离家越走越远,虽然也总想念家乡,但不再有痛苦,经常和家里电话联系,只要彼此平安就好,他在童年时已经在精神上“断奶”,学会独自在外自立生存。
    小山文刚入学的五年级上学期,学校住宿条件较差,学生的宿舍是一长排瓦房,分隔成十多间,一间摆四张上下铺的铁床,每两个孩子睡一个上铺或下铺,这样16个孩子挤在一间不到10平米的房间里。
    每到夜间,房间里有打呼噜的,有尿床的,有磨牙的,有时雨下大的时候还滴水。
    更让小山文难受的是,有的小同学晚上总是不好好睡觉,要打闹到深夜。
    后来这排房子被鉴定为危房,在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利用假期紧急盖起了一栋三层的宿舍楼,住宿条件才得到改善。
    五年级下学期在搬到新宿舍楼后,虽然不会滴水了,但仍然是12个孩子挤在一个宿舍间。和小山文同宿舍的有三个是同村的,他和同村的张小波睡一个铺。
    那时的学校生活是艰苦的,虽然勉强能吃饱饭,但还难以做到好吃有营养。
    学校实行饭票制,每张饭票5角钱,学生拿饭票到食堂打饭。早餐都是吃包子,一张饭票换一个包子。午饭和晚饭一顿都是只有一个菜,通常是熬一大盆土豆或白菜,一周有两三顿有肉。
    学生吃饭都用一个饭缸,每顿两张饭票,一张票打一大勺米饭,另一张票打一大勺菜,打好后回宿舍吃。
    去得早排前面的,打到的菜还有点油水,要去晚了,就是一勺清汤菜了,一滴油都找不到。
    孩子们一般每周回家都用玻璃罐从家里带点家里的腌菜、油辣子或卤豆腐到学校,每顿伴着饭吃。
    那时赵田刚家有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哥哥已去山陵县城上高中,姐姐在小山文学校隔壁的平丘中学上初中。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抚养三个孩子上学并不是容易的事。
    赵田刚一般每周给小山文15元左右生活费,除去周五晚上回家吃饭外,周一到周五九顿午晚饭花去9元钱,往返学校坐三轮车花了2元,偶尔买点铅笔和练习本要花一两元,这样小山文每天早上吃两个包子的钱都不够。
    小山文有时早上吃一个包子,有时干脆就不吃了,到11点多钟经常饿得肚子咕咕叫。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小山文虽然没有天降大任,但从小吃过的苦确实培养了他许多优秀的品质。
    赵山文长大以后对食物都不挑剔,只要干净卫生,能填饱肚子的他都能吃,大鱼大肉的好生活能过,吃糠咽菜的苦日子也能过。
    无论自己做的饭,花钱买的饭,还是自助餐,只要是他碗的饭菜,他总要吃到光盘,一粒米不剩。
    在聚餐吃桌菜时,赵山文看到最后快要剩下的饭菜,总想多吃一点,觉得浪费可惜,只是怕别人看着这人像没吃过饭一样,才不好意思地停下了。
    赵山文长大以后都生活朴素,衣着简朴,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对生活的安排总是精打细算,不奢侈不浪费。
    在明雨村小学读一到四年级时,每天都跟着一个老师学习,上课时间是不固定的,学校也没有上下课的铃,一般老师根据课程讲解情况决定课间休息。
    来到平丘镇中小完小后,每天都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每天早上6点30左右起床洗漱,7点全校学生在操场集合跑早操,早操结束后校长讲讲话,7点30左右吃早饭,早饭就是一两个包子拿在手里或带到教室坐着吃,早饭后在教室早读,8点开始上课,上午四节课,中间全校同学到操场做课间操。12点上午课程结束,走读的学生回家吃午饭,住校的学生跑回宿舍拿饭缸去食堂打饭,中午在宿舍午睡休息。下午三节课从2点30开始,到5点30放学。住校的学生晚上7点到9点在教室上自习,晚上9点后回宿舍洗漱睡觉。
    赵山文长大以后都作息规律,每天早睡早起,按时吃饭,这种习惯就是从小学开始养成的。
    当时已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平丘镇中心完小和各村小学的学生小学毕业后全部都能进入平丘中学读初中,而且这也是平丘镇唯一的初中,所以在小学阶段是没有升学压力的。
    赵山文和其他孩子一样,每天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其他时间就是玩了。不过每学期学校也组织期中、期末考试,会有个排名,排名靠前的学校会颁个“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奖状。
    小学阶段,赵山文的学习只能算是正常跟着老师学习,没有刻意的用功和刻苦努力。他自己还是很小的孩子,谈不上理想抱负,自然也没有努力的动力。父母都是文化水平一般的农民,对赵山文的学习也没有啥规划,如果读书没出息的话,以后长大了就是回家分几亩地给他成家务农。而且当时小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老师父母也都不会逼迫孩子去刻苦学习。
    虽然没有刻意的努力学习,但赵山文还是表现出了对书情有独钟的偏好。父亲每周给他的生活费,他总是省吃俭用地留着,攒够一点钱就到学校旁边的一个书店买小人书。
    他最喜欢看的一本是《狮子王》,小辛巴在父亲被叔叔害死后,受尽困难但顽强成长,长大后战胜叔叔回到狮王地位,这故事里有对恶的憎恶,有对力量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