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珍贵的盐
作者:谢大海429   带着仓库打造最强游击队最新章节     
    老电影《党的女儿》、《闪闪的红星》都有关于盐的情节:地下党和革命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给红军送盐和盐制品。如电影里的李玉梅给红军游击队筹集咸豆角;潘冬子将盐水渗在衣服里,瞒天过海躲过白匪军的搜查,一切都是为了盐。
    解放前,江西食盐缺乏,价格昂贵,百姓吃盐困难。
    1930年底,mzd在对江西兴国农民调查时说过,有的家庭“年初喂一头猪,喂到12月份,卖给人家,才能买油盐回来吃!……”
    现世的盐作为一种普通的日用食品,已经进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盐于人体非常重要,它可以调节人体内水份均衡的分布,维持细胞的内外压,参与胃酸的形成,促进消化液分泌,能增进食欲……缺盐会出现全身乏力,精神淡漠,甚至会出现休克,昏迷等症状。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有广泛的用途,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
    刘钧知道,江西的地下矿产资源非常丰富,1970年3月,地质人员在江西赣州会昌县周田村发现了一个储量19亿吨的大盐矿,这个地方就是会昌筠门岭,现在是江西氟盐化工产业基地,2021年年产值突破200亿元,为世界级特大型岩盐矿藏。
    刘钧想到,游击队要生存,除了要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外,还要面对维持游击队日常生活的需要的问题,现在游击队还可以靠战斗的胜利补充所需的日常生活物资,但他知道这只是短期行为,一旦白匪军派重兵采取围剿封锁政策时,游击队将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这一天,刘钧对魏政委说要带神枪手小队出去进行野外训练,魏政委立即批准了。
    根据地图的显示,这个地下储存着巨大盐矿的地方离营地50公里,急行军一天可以到达。
    刘钧带着于德水7人小队一早出发,一路上,刘钧把特种兵一些野战侦察的基础训练科目教给大家,边走边练。
    如捕俘技术,包括背后捕俘、防枪捕俘、防刀捕俘、摔打捕俘、夜间捕俘以及捆绑、押带俘虏的技术;还有战场自救、抢救的、护送技术,还有非常实用的军事攀登技术,他拿出一根绳索,教大家自制攀登器材,打各种绳结:固定主绳办法,解脱主绳办法;还有三点固定上下,抓绳上下,踩绳下等。
    于德水他们被刘钧的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技巧折服了,没想到侦察兵还有那么多的名堂;如上山尽量走对角线,在对角线走到头时,要转过来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行走,这样可以避免脚步错杂,或者失去平衡;下山时尽量走直线,不要随便乱拐,背挺直,膝盖稍弯,以减少走路时带来的冲击力。
    在路上,刘钧还教大家野外生存的技巧,如猎捕技术及处理和食用;野外可食植物的寻找和食用;寻找水源和取火的办法,等等,这7个人觉得这一趟行动太值了。
    这一次,除了刘钧带了一些军用压缩饼干外,于德水他们一点干粮都不带,他们边学边练,捕食野生动物,野外烧烤以充饥。
    一路上,他们穿着蓑衣,有时顺着公路走,遇到敌军就躲避,见到村庄基本绕弯。刘钧也没说目的地,只是带着大家不停地走!
    到了下午,太阳快下山时,刘钧从地图上看距离目地的不远,半山腰有一个有点破旧的小寺庙,就打算让大家在此休整,明天再出发。
    这是一个小尼姑庵,有人,虽然比较破落,但很整洁。
    刘钧让于德水进去查看情况,因为他会讲江西本地的话,不容易暴露。
    很快,于德水回来。
    “这个尼姑庵有16个尼姑,庵主叫慧明,85岁,基本走不动了;另外15个,有老有少的,为避嫌,庵主只同意我们在外面的草房休息。”
    刘钧他们找了一个避风的角落,中午打猎时捕获了一只野山羊,比较大,他们七个人才吃了一半不到,所以晚上又拿出来,用火烤了一下就分开吃了,也许是烤肉吧,香味传到庵里,惹得几个小尼姑伸出头来看,羡慕得不得了。
    于德水用当地的话叫她们过来,开始她们不好意思,把头缩回去,很快就小心翼翼出来,也许看到他们没有恶意吧。
    其实尼姑是信佛教的,佛教里没有规定一定不能吃肉,由于很多寺庙都是建在山里。和尚、道士、尼姑都是自种一些水稻玉米蔬菜类的植物,吃肉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人们以为他们都不吃肉。
    于德水给了几块肉给她们,很快大家就熟络起来了。
    刘钧仔细观察这个尼姑庵,整个院落结构严谨,布局得当,具有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风格,环境幽静,古色古香,看样子香火还是有的。
    刘钧叫来一个小尼姑,小尼姑看刘钧是这些人的头目,有点害怕。
    “小姑娘别怕,我问你一件事。”
    “你们这个庵叫什么名?”
    “叫莲慈寺。”
    “还有别的叫法吗?”
    “有时也叫‘三保经堂’。”
    刘钧终于确认了心中的想法。
    “你们这是不是有一个叫慧妙的?”
    “你怎么知道?”小尼姑很奇怪。
    ……
    慧妙站在刘钧的面前,她觉得很奇怪,她总以为自己隐藏得很好,知道她身份的人不多。
    这七个人一看就知道不是一般的村民,虽然他们说是盐商,但举手投足与普通人不同,一定是军人。
    庵主不让这七位男子在庵里过夜,他们也没有意见,就在庵外休息,不打扰她们,有点红军的风格,白匪军绝对不会这样。
    慧妙给人的感觉是受过教育的,举止不凡,礼数周全。
    刘钧用手沾着水,在桌子面上写了一个“张”字。
    慧妙大惊失色!
    慧妙原名张xx,丈夫是红军干部,1935年4月在带领部队转移途中英勇牺牲;她被敌人追杀,在当地党组织的安排下,她到了这个尼姑庵,当上了尼姑,取名慧妙。
    这里只有十几户人家,比较安全。但她没有忘记开展党的秘密活动,利用尼姑的身份,在附近村庄秘密发展党员。
    刘钧让于德水带其他战士出去,于德水很醒目,知道刘钧有重要的事情,马上让大家都出去,而且立即布置警戒线。
    “放心,他们都是我们的战友!”刘钧笑着对她说,让她稍微放下心来。
    “我们是兴国桃花乡东山游击队的,因为有一项任务正巧路过这里,来之前,有一位同志曾经说到你的事,说你可能在这里,结果一问果然如此!”
    张大姐不怀疑刘钧的话,因为白匪军在到处找她,知道她在这里的事只有三个人知道。如果刘钧是白匪军的人的话,肯定不会在这样的场合见面和交谈。
    刘钧把这段时间遇到的人物和事情跟她诉说了,张大姐认识李贺、医疗队的张队长,还有郭岳师长等,她基本确信了刘钧的话。
    “你们这次来的是专门找我的吗?”张大姐问刘钧。
    “现在红军留守部队建立了根据地,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帮助你到那工作,或者到我们东山游击队营地。”
    张大姐沉思了,刘钧提出的想法诱惑挺大的,现在贺y隐姓埋名,就是因为处境十分危险。(1937年8月,总部领导赴赣州与国民党谈判,张大姐得知消息后找到总部领导,要求到新四军,后来她到了新四军通讯处工作。)
    想了一下,张大姐对刘钧说。
    “刘同志,现在这里的工作需要我,我听从党组织的安排。”
    刘钧知道她肯定会这么说。
    “大姐,其实这次来我们还有一个任务,现在我们的游击队主要是靠缴获维持日常开支,1000多号人的吃喝压力很大……”
    “我知道附近有一处资源,如果利用得好,可以为游击队筹集大量的经费,这件事如果有你参与可能更好!”
    张大姐眼前一亮。
    刘钧细声与张大姐交谈起来,张大姐时而困惑,时而开心,时而沉思,最后微笑地点了头。
    走之前,刘钧让于德水拿了一支勃朗宁手枪和50发子弹给了,张大姐另外还有100个大洋,把张大姐开心得不得了。以前,她经常拿起时任独立师师长也就是她丈夫的小手枪把玩,对于枪械她不陌生,只是手中一直没有枪,让她十分遗憾。
    现在刘钧送给她一支这么漂亮的小手枪,她当成宝贝一样藏了起来,然后满脸笑容地出去了。
    第二天,刘钧他们又出发了。
    一个小时的行军,他们到了一个小村庄,此地属于会昌周田盆地,地图显示小村庄叫田尾村,这个村看来已经破落了,没有人烟。
    村边有一条小溪,溪水有些混浊,刘钧蹲下身子,用手指沾了点溪水,果然是咸的。据当时地质队员向村民了解到,这个咸水泉自古以来长年不竭,泉水有点咸味,下游农田秋冬没打霜却有霜花,用这里的水做不成豆腐,洗衣服有股黏糊糊的感觉,烧开水时锅底会结一层水垢……后来,地质队员顺着溪水走到下游,在下游浅灰色泥岩风化层中,调查人员还直接发现了岩盐结晶体和芒硝(霜花地),经过取样化验,发现氯离子、钠离子超标达8倍以上,具备了成矿,储矿的条件。
    于德水他们觉得刘钧奇怪,自从早上出发,他一直在沉思不说话,都是默默行走,也没教大家什么,现在看到刘钧在试溪水,也好奇地学着沾了点水舔了一下。
    “咸的……”于德水非常惊奇地叫了声,大家也跟着试了一下,也是惊奇得很。
    “大家觉得很神奇吧,这就是我带你们来的主要原因!”刘钧觉得这件事对他们七位战士没必要隐瞒,毕竟后续的工作也要他们参与的。他只是告诉他们,听老农说过这里的水是咸涩的,可能下面有盐矿。
    一听到盐,大家就兴奋起来 。这些年来他们饱受缺盐的困扰,也经历过没盐吃的痛苦,知道盐的重要性。现在听刘钧说这里有盐,实在是太开心了。
    “哇,如果找到盐,我要给家里带一包盐回去……”
    “到时我们几个人,每人背50斤回到营地,让大家开心!”
    “这里的盐多不多,够不够我们拿?”
    刘钧微笑不已:就这点格局?够不够?
    1970年,经过地质大队的钻探,初步估计储藏量有19亿吨,这是什么概念?
    刘钧带着他们寻找溪水的源头,发现源头是从一处山洞里流出来的。
    刘钧用工兵铲把洞口的杂木拨开,露出一个可以供两人一起进入的洞口,刘钧留下两名队员在洞口外,他和其他几个打着手电筒一起进去。
    这个洞没有人进来的痕迹,连野兽的粪便都没有,因为洞里面有一股卤水的味道。洞壁有点潮湿,也是咸的,而且有的地方有类似霜花的结晶体。
    刘钧太开心了,这一趟没白来。
    他让于德水几个用工兵铲将这些有霜花的土刮下来。
    在凿土层的过程中,刘钧发现一些半透明玫红色的石块,试了一下,也是咸的,这就是所说的岩盐矿了。
    刘钧让大家把身上的小麻袋拿出来,将这些盐矿石装起来。
    来到村子里,村子里没有人,房子都破旧了,门框都拆了。刘钧他们找了好几家,才找到一小铁锅,缺了一个口,已经
    生锈不堪,但还可以用。
    在大家的注视下,刘钧选了一些盐矿石,敲碎后放进铁锅,倒上水,然后点火,看来是用煮的方式。
    水烧开,一直煮,刘钧让于德水带两个队员去各家的灶台下找木炭,越多越好。
    水烧开了,等盐矿石溶解后,刘钧在木桶上盖两层纱布,然后将煮出来的水倒进木桶,滤去杂质,滤过的水变清了;他将于德水找来的木炭用布包住,搁在木桶上面,将过滤后的水从木炭包倒下去,第二次经过木炭包过滤的水更清了。
    然后将水再倒进铁锅里煮,随着水慢慢烧干,一层雪白色的结晶就出现在大家眼里。
    “这就是盐?”
    “你们试一下”刘钧笑着说。
    大家迫不及待地试了一下,果真和平时他们食用的盐一样。
    “我制盐的过程你们都学会了吗?”
    “会了,要准备一口大铁锅,几块大纱布,木炭,木桶就可以制作了。”
    “好的,开始干活,我们就正式开始制盐吧!”
    ……
    第三天,刘钧又回到莲慈寺,小尼姑已经认识刘钧,连忙去把张大姐叫了出来。
    “你来了!”
    刘钧递给张大姐一个塞着白布的竹筒,在刘钧的示意下,张大姐拔出白布,看到竹筒里雪白的盐,非常惊喜。
    “你们制作成功了?”
    刘钧笑着点了点头。
    张大姐试了一下,“太好了,跟我们平时用的盐一样。”
    张大姐知道这个时期盐是多么的宝贵,莲慈寺的烟火钱不多,每次只能买一点,而且有时候有钱都买不到,只能非常省着用。
    现在刘钧送来了他们急需的盐,而且是自己制作的,按刘钧的说法,要多少都有!
    于是,刘钧与张大姐商量下一步的工作。
    这一次,刘钧给张大姐他们带来至少20斤盐,当张大姐把这消息告诉慧明庵主时,庵主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一个星期后,刘钧他们每人带了20斤盐返回游击队营地。
    当魏政委看到整整150斤雪白的盐摆在他面前时,他怀疑自己在做梦。
    这些日子以来,为了给游击队筹集食盐,牺牲了好几个队员的生命,一些地下党组织暴露而被破坏,现在刘钧一下把这个最大的难题解决了,他差点以为是在做梦,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