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摘果子(上)
作者:王北刁   综武:作恶就变强,我成魔道魁首最新章节     
    加入了组织就是自己人了,袁公对他的态度立即转变,开始谈及一些更具体的事务。
    “这个世界是围绕着平妖传的故事展开的,也就是说,核心事件就是王则起义。原着里几个狐妖助他起事,我这个白猿神则是站在朝廷一方,拉拢了蛋子和尚一起消灭了狐妖,最终才帮助招讨使文彦博平定了叛乱。我当然不会再出手了,不过本世界的天庭必然要派其他神仙帮忙,届时就看你的手段了。”
    对于剥离世界的事,徐啸行心里还是没什么底,问:“我看你至少有渡劫期的修为吧?你在这个世界的身份也只是个小神,若是天上那些神佛下界,我却如何抵挡?”
    “哈哈哈……不必担心,若是随便一方世界都有真的漫天神佛,那我们还反个什么劲儿啊?他们大多数就是个摆设罢了,每个世界顶多有一个跟我身份类似的仙人。我在本世界就是负责接你这样的人,而那个神仙也一样,是为了防止你这样的人破坏这方世界,或者说如果这方世界被组织大举入侵了,他负责向仙界报信儿。”
    听了袁公的话,徐啸行这才稍稍放心,已经对接下来的行事多了些信心。
    临别之际,袁公鼓励道:“去吧,我跟你说的这些事也不算什么天大的秘密,尽可以告诉那几个,若是可能的话,你可以在各个世界多拉一些帮手。至于你在本世界的投影是谁,我会帮你查清楚的。”
    “多谢!”徐啸行就此抱拳告辞。
    辞别了袁公,徐啸行回到秘密洞府,将听来的消息一一转述给众人。
    一人三狐听了这许多秘闻,全都惊得合不拢嘴,想不到自己所处的世界居然并不是唯一。
    听到要跑到诸多世界中杀死自己,几个狐妖倒还好,蛋子和尚就有些接受不了,他毕竟从小在寺庙长大,受的是佛门熏陶。
    徐啸行也不强求,由得他去。
    不过最终蛋子和尚还是愿意帮助人界对抗天界,答应参与起事。
    接下来就是研究怎么帮王则造反。
    此时人间王朝已经来到庆历七年,也就是宋仁宗赵祯在位。
    徐啸行对历史还算有些了解,总的来说,这个时间段天下还算太平。
    要想在这个节点造反,还真不太容易。历史上的王则起义就失败了,犹如海面上翻起的一朵浪花,很快就被遗忘。
    不过表面的平静并不能掩盖底下的暗流涌动,此时的大宋王朝其实也有很多问题。
    首先是对外战争的失利。
    庆历二年到三年之间,宋朝和西夏之间接连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及定川寨三次大战,宋军皆先胜后败。
    直至庆历四年,大宋迫不得已承认了西夏并议和,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这三次失败直接打散了大宋王朝的精气神,从此再不敢言武事。
    对于普通人而言,宋夏战争的失败直接打击了宋室在民间的威望,徐啸行觉得这其实就是个好的切入点。
    其次,这个时间段的北宋朝堂其实也十分不稳定。
    有鉴于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以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赵祯想要有所建树,于是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
    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但是新政却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庆历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曾经意气风发,写下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公,也不得不黯然离场。
    如今才是庆历七年,朝堂上的风云诡谲尚未平息,同样是可以利用的客观条件。
    最后,还有大宋王朝内部日趋尖锐化的阶级矛盾,以及负担日益沉重的普通百姓,这才是徐啸行最注意的一个要素。
    都说宋朝富裕,但那只是对政府而言。
    宋朝只是会赚钱,但对百姓的压榨,可一点不弱于其他封建王朝。
    在北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因为拥有发达的商业,还引进了占城稻解决粮荒,所以北宋根本就不抑制土地兼并,几乎是任由其发展。
    这也就导致了许多百姓破产成为无产者,只能从事手工业,或者成为难民。
    而宋朝解决难民的方式很直接,就是将其塞进厢军里面。
    土地兼并、农民破产、三冗问题……
    这三个环节成了恶性循环。
    如果利用好这些条件,再辅以一些非常手段,徐啸行觉得不是没有可能推翻还处于中年的赵宋王朝。
    嘱咐蛋子和尚与三狐好生修炼,徐啸行独自一人前往贝州去找王则。
    刚飞到贝州上空,就见整个州府上方凶焰滔天,正值动荡。
    却原来是王则已经反了。
    此时他正据住州衙出榜安民,并整顿兵马固守城池,看样子是准备跟朝廷死磕到底了。
    徐啸行故意没有隐藏身形,直接从半空中落下,大声言道自己是特地来辅佐王则成事的。
    王则也不笨,见徐啸行从天而降,知道就算不是神仙,也必定是身怀异术的奇人,于是立即宣称自己是得了仙人辅佐,并将徐啸行奉为上宾。
    交谈间,徐啸行就将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一说,并提出了类似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言论,让王则心动不已,觉得徐啸行就是上天派来帮助他的神人,当即将徐啸行封为国师,对其十分倚重,大事小情都要咨询他的意见。
    消息很快就传回朝廷,朝野之上一片哗然。
    然而众大臣嚷嚷许久,却始终不能拿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宋仁宗不免慨叹道:“大臣无一人为国了事者,日日上殿何益 ?”
    有参知政事文彦博自请镇压,于是庆历八年正月,皇帝派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以明镐为副使,领军围攻贝州。
    王则本是宣毅军的一个小校,起兵仅凭一腔血勇,也是借着贝州城内军兵被克扣了粮饷,这才一呼百应而起。
    如今朝廷发来大军剿灭,他心中十分惊慌,问手下道:“朝廷来了多少人马?”
    手下人答道:“先锋部队有五千人马,后续又有参知政事文彦博,领十万人马前来。”
    王则急得团团乱转,忧心道:“这可如何是好?”
    作为军师以及集团二号人物的徐啸行笑道:“任他来多少也是白给!朝廷大军来得匆忙,路途又遥远,粮饷必定不足。我等以逸待劳,谅百万大军又何惧之有?”
    “当务之急是整顿城内兵马,打铁还要自身硬,咱这里两营共有六千人,留一半守城,一半迎敌,先挫了他先锋的锐气。另在城中精壮里遴选新军,多许钱粮,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募得新军后,咱们依托地利,破敌只在弹指一挥间!”
    王则闻言心中稍定,亲自到教场点军,然而选来选去,却没的人才,只选出两个原任教头的人来当统领。
    他又找到徐啸行商议:“国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那些军官都是有家世背景的,不肯与我等同心,早早跑了。如今虽有兵马,却无人统领,如之奈何?”
    徐啸行早想过这个问题,对王则剖析厉害,提出了一个起兵的纲领。
    “我等既不是世家贵族,也不是将门军阀,想要成事千难万难。就像天王说的一样,缺乏相应的人才,队伍也容易少了凝聚。但古往今来却有个样子让我等照搬!”
    “天王可曾听过这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王则点头道:“当然知道,乃是汉末的天师道起事,其声势浩大,彻底断送了汉室江山。”
    徐啸行抚掌道:“照啊!天师道之所以能得八方呼应,先是顺应了天下百姓的民心,一旦起事,有七州二十八郡响应,大汉朝廷顾此失彼,所以黄巾军立成燎原之势,席卷天下。”
    “珠玉在前,我等也应当顺应人心,吸引普通百姓加入我等!百姓赤贫,失去田地者不计其数,我等若提出均田地、薄赋税一类的口号,必定景从者云集。”
    “同时我等还要效仿天师道,广纳人才,多置名目,例如可以顺应天上星辰,各以天罡、地煞为名,设三十六方渠帅,七十二名校尉,由我亲自教授仙法。”
    其实以徐啸行的法力,凡间的争斗早已不放在心上,别说十万大军,就算平了这一方世界也并非难事。
    只是一来修士不愿多造杀孽,以防业力缠身。再者若引起本世界驻守的仙人注意,也是得不偿失。
    所以徐啸行采取了曲线救国的办法,打算收一些本世界的土着为徒,传授他们一些变化、攻伐之术,用来跟普通人对阵也足够了。
    王则大喜,上前搀住徐啸行,激动地道:“国师之言犹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令我茅塞顿开!我得国师相助,幸甚至哉!”
    于是尽数依照徐啸行的安排布置下去。
    不几日,贝州义军以弥勒降世为名,鼓动四方百姓起来反抗。
    贝州城内,徐啸行让王则将城内百姓都集中在城门处,亲自上阵发表了讲话。
    “家国天下,本同一理。今有子弟耕织,终岁劳苦,少有粟帛,父兄悉数靡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至死弗恤,于汝甘乎?”
    众人皆答:“不能!”
    徐啸行又道:“靡荡之余,又举而奉之仇敌。仇敌赖我之资益以富实,反见侵侮!如是往复,岂能安心?”
    众人皆曰:“岂有此理?”
    徐啸行愤慨道:“天生万民,设置司牧,本以养民也;乃暴虐如是!天人之心,能无愠乎?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但有浮资,又悉科取而无锱铢遗!”
    “朝廷岁赂北虏,如今又添西北党项,银绢以百万计,皆吾等之膏血也。二虏得此,益轻中原,岁岁侵扰不已。朝廷奉之不敢废,宰相以为安边之长策也。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诸君以为何如?”
    徐啸行将问题直指赵宋的基本国策——花钱买平安。
    对于岁币这种事,百姓当然觉得丢人,况且还要他们来出钱,于是都愤愤不平地大喊:“愿听号令!”
    至此,贝州城内群情激奋,报名参军者数不胜数,弥勒教的大军瞬间扩充到了十万以上。
    徐啸行开坛授法,收徒108人,讲道之后将这些弟子分散出去弘法,周边郡县纷纷响应,弥勒教的起事瞬间呈燎原之势。
    文彦博大军尚在半路,听说贝州附近的形势急转直下,顿觉不妙。
    打听了弥勒教的种种行事,这才知道对面有高人谋划,一边加紧行军,一边向朝廷求援。
    不几日又传来消息,朝廷的五千先锋部队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损失器械甲仗无数。
    文彦博只得领兵暂时驻扎在冀州,等待更多的军情传回再做定夺。
    冀州之前已经几次受到弥勒教的进攻,所幸城高壕深,太守刘彦威好容易等来了文彦博,见面好一通诉苦,备说弥勒教妖法难敌。
    文彦博升帐商议道:“王则占据州郡,身住贝州。如今我是该合兵直接攻打贝州,还是分兵四下攻取,诸位可有奇谋神策?”
    刘彦威当先道:“河北州县虽归王则,皆因惧势,非为心服。今闻大兵到此,自顾不暇,何暇出兵相助。仗主帅神威,直捣贝州。若贝州攻破,余者不消加兵,自然服矣。”
    文彦博道:“刘太守所见极明,前次虽被他挫了锐气,然而其仓促起兵,所部尽是乌合之众,如今我这里有大军十万,必能破贼!”
    刘彦威道:“所虑者唯弥勒教妖人的术法。日前我曾与彼交战,本已占了上风,冷不防阵前站出一人,作法招来狂风大作,致使我放阵脚大乱,损兵折将而回。”
    “后来据我侦知,那人只是弥勒教天师的一个徒弟,与他相若者有百余人!还请招讨使奏报朝廷,需遣有道高人前来降妖除魔!”
    文彦博道:“不需担心,我已奏报官家,请了龙虎山的天师前来,不日就将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