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奇怪!朱允炆给朱棣打抱不平?
作者:小辰辰辰   绝色大明:风流公子哥,也太狂了最新章节     
    察觉到朱标的烦忧,齐德刚想开口。
    嘴巴这才微微张开,黄子澄抢先一步,提出了他所谓的建议。
    “太子殿下,凭着现有的一切事迹,我们大可确定,二王案即是燕王一手挑唆,以至于让西北的局势变得纷乱不已。”
    “看似只是针对凉国公,但实际上是想翦除您的羽翼。”
    “秦王与晋王,是您一母同胞的藩王,他们对您有着万分敬畏,有他们在也可制约北平。”
    黄子澄就差把“燕王要造反”这几个字给说出来了。
    造反,还真没到那种地步。
    现在普遍的观点是,燕王是为了打击蓝家父子,顺势恶心一下处处和自己作对的秦、晋二王。
    黄子澄认为,朱棣是在为谋反进行铺垫。
    再加上他从西北两省买粮,难道北平真的很缺粮吗?他要这么多现粮做什么?
    问题这就出来了。
    朱标眼神一凛,说道:“不必遮遮掩掩,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吧。”
    “殿下,臣建议立即圈禁燕王!”
    如果说黄子澄很蠢,那可真是大错特错。
    只是做事手段上要偏激很多,不懂得什么叫做循序渐进,但因他办事牢靠,朱标才会选择带上。
    齐德连忙否决道:“太子殿下,万万不可圈禁!”
    “我们首要考虑的应该是陛下的感受。”
    “迄今为止,已经圈禁了两位藩王,再圈禁一位藩王,不就是在象征着陛下立下的分封制度出现问题了吗,以后让陛下在朝堂上得面对更大的压力!”
    当初朱元璋对朱家子孙大行分封,引起了淮西勋贵极大不满。
    他们为朱元璋拼死拼活的打下江山。
    到头来,夺了免死铁劵不说,还想着法的惩治自己。
    再加上朱元璋一手掀起的三桩大案,朱标作为执行者,有很多人对此怨念极深,只是没敢说出来而已。
    齐泰的说法,也更加符合朱标的心意。
    其实稍微有点脑子就能知道,分封诸王到底是好是坏。
    这些年来,朝廷的大部分战事,还是由淮西那帮骄兵悍将来主导,藩王只是起到了配合作用。
    唯独燕王朱棣,还自主打了几场漂亮战役。
    可大明藩王从北到南那么多,又有几个人有着亮眼的功绩?
    打仗半吊子,更别说治政了,能不祸害当地百姓,就算是谢天谢地。
    如果以后世的角度来看。
    藩王制度,从大明建立,再到明朝灭亡,在每次危急的时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吗?
    很显然,并没有。
    每年还要吃掉朝廷的大量财政,致使朝廷的日子越过越紧巴。
    朱标很想削藩,但现在也不是他该考虑的事情。
    亲爹还在龙椅上坐着呢,哪怕总掌朝廷六部,也不能当着他的面,做这种“兄友弟恭”的事情。
    正如齐德刚刚所说,必须要考虑到陛下的感受。
    否则,就是给臣子们施压的机会,到时候也许会有一帮犟种,拿着这些事情来攻击藩王制度。
    逼迫朱元璋裁撤藩王制度,那么就会产生权力真空。
    权力就和银子一样,永远都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人的手里转移到另外一个人的手里。
    没了藩王,地方军政机构,就都会落在臣子手里。
    朱元璋又是很忌惮臣子们掌权的皇帝。
    至于蓝昭,是个特例,他是奉着朱元璋的旨意办事。
    可这也不能保证,每一位巡抚都能做到蓝昭那样。
    真要出现了那种情况,洪武五大案,六大案,甚至十大案都会出现。
    想一想,比秦朝和隋朝的景象还要恐怖。
    朱标看向齐德,询问道:“你觉得该怎么做?”
    “就得看殿下是否还顾忌兄弟情义了。”齐德说。
    “现在不是家里兄弟论长短,皆是公事,哪有情义可言?”
    “那就可以找找燕王谈迁都的事了。”
    迁都到北平,朱棣的燕王就当不下去,他所做的一切都会白费。
    倒不是真的要迁都,而是拿这件事情进行敲打警告。
    这件事情,朱标不好出面。
    齐德主动请缨道:“臣愿意走一趟燕王府。”
    “臣愿同行!”黄子澄附和道。
    “那好,有劳二位了。”
    朱标摆了摆手。
    此次和朱棣碰面开始,他就感觉到了一种异常。
    自家老四,对自己好像没了以前的敬畏,倒是那涕泪纵横的模样,比以前更加真实。
    朱标没有因为这些小事而心软。
    国事,必须要讲究公理。
    齐德和黄子澄走后,朱允炆来到跟前,问道:“父亲,如果四叔对迁都毫不在意的话,也能说明一个问题。”
    “你有何种见解?”
    朱标聊有兴趣,想看看儿子能看出些什么来。
    “四叔一切都是为了大明考虑。”
    “凉国公父子功勋卓着,但为人实在狂傲放纵,迟早会成为祸患。”
    “二叔与三叔知法犯法,作恶多端,若是他不将此事捅出来,岂不是两省百姓要一直被他们盘剥鱼肉?”
    朱允炆说这些话时,似乎还有点为朱棣打抱不平。
    单从表面来看,没什么太大问题,但所看到的东西太过片面。
    朝廷和皇家的事,向来不能讲究公理与正义,不是做了好事,就代表那件事一定是对的。
    杀人,也未必是错。
    朱棣在幕后策划,导致二王被圈禁,现在还被送到京师去了。
    的确,救了百姓,可对西北局势造成了多大的负面影响?
    代价就是,上千官吏人头落地,军政大权被迫交到蓝昭手中,而蓝家父子俩在一定时间内,谁都撼动不了。
    换种说法,要是蓝家父子不愿意返回京师,他们可以一直在西北赖着。
    不过这种可能性极小就是了。
    朱标原先也打算重用蓝昭,但从未想过让他成为外派臣子,而是一直留在身边,做个运筹帷幄的近臣。
    事态变成这般模样,也不得不让他主政山西,还得去操控军事。
    源头,就在于朱棣搞的祸患!
    麻烦的重点在于,接下来对朱棣的行径无法预测,还没办法对他进行直接管制。
    北方的游牧民族,已经再次越过长城袭扰边疆了。
    北平一线,能够统兵的人,只有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