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迎接黎明
作者:毫端   别人亮剑,我亮导弹!最新章节     
    这十几个人默不作声。
    倒不是他们害怕败露,不敢战场起义;也不是迷恋上了现在的日子。他们都是从刀头舔血的日子过来的,当中没有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人。
    他们都是有血性的汉子,近几年就算消息再闭塞,也听说过不少那边爆揍鬼子的事迹。听得他们个个心痒难耐,他们也都渴望着长官把他们放出去跟鬼子干一仗。
    他们也想过把揍鬼子的瘾,哪怕这个过程充满了凶险。
    然而,最高长官却把他们藏了起来,大门不许出、二门不许迈,如同古代未出阁的大姑娘一般。
    所以,他们确实有到我军这边的心思。到了我们这边,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只是副师长从来没有跟他们提过,他们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突然之间副师长就这么提了出来,谁知道副师长说的是真是假?万一是试探自己的忠心呢?
    要说以自己和副师长的关系,副师长应该不会故意害自己。但是,人心隔肚皮,谁又说得准呢?
    尤其是这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事,更要慎之又慎!
    这些人来之前,以为副师长要特别安排任务呢,比如组织敢死队。
    不到玩命的时候,副师长应该不会专门把这几个人召集在一起。
    如果组织敢死队,这些人都是敢死之士,没一个孬种。
    甚至来之前,个个都下了必死的决心!
    结果,副师长说的是要战场起义。这些人一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于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吱声。
    副师长自然能猜得出来原因。
    如果条件允许,他就一个一个地联系了,这样更有把握。但是时间上来不及。
    五十分钟已经过去了一半,再不做出安排,一旦对方开始进攻,不一定能认定为战场起义。
    说不定会被认定为被俘。
    这两者的待遇和名声可是差了不少!
    关于起义、投诚、投降、被俘的区别,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通过主观上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否有我地下组织介绍、战场态势是否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双方是否已经交火等因素来区分。
    没打就过来的,叫起义;被包围了,没出路了,还没打就过来了,叫投诚;已经打起来了,发现打不过了才过来,叫投降。
    这三者的待遇相差很大。
    另有一种说法是我比较赞同的:
    姜军也好、严军也罢,不管是上面说的起义、投诚还是投降。都是接受了我方改编,都算起义。
    打了,打不过,直到最后也没说投降,而是被我方战士摁住了,这叫被俘。
    按这种说法,只有起义和被俘两种。
    起义的将领大多继续原职务,当然,原先是师长的,起义过来后可能给个团长。因为他们现在的师就和我们现在的团大小差不多;
    被俘士兵先接受改造,能改造好的给安排职务;改造不好的继续改造,大多能够保住性命。
    除非是那种一会儿起义,一会儿反悔,给我方造成重大损失的。这种极为可恨,哪怕再次起义也可能被枪毙。
    明末那时候的李自成、张献忠,经常打不过就投降,那时候叫“受抚”。受抚一段时间,缓过劲来就又接着打。“受抚”成了他们的保命绝招。
    最终明政府军被他们玩了个半死。这种人十分可恨。
    至于哪种说法正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大家自行判断。
    既然没有人说支持自己,那就反过来,问问有没有人反对。
    如同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知道的举手。”一个举手的都没有。老师又换了个方式:“不知道的举手!”你看吧,大多数还是不举手。
    “有没有想继续在严长官手下干的?现在就可以走了,我廖某以人格担保,绝对不会为难你。”
    这十个人目不斜视,一个动的都没有。
    “好,既然大家都想跟着我干,那我就安排任务了。
    赵大雄,你回去后带上十来个心腹,一定要可靠。
    都带上冲锋枪,15分钟后,看到信号弹,就把炮兵阵地的人看住了,有敢乱动的,杀无赦!举事前有人问你,就说组织敢死队;如果到对面开始进攻前还看不到信号弹,那就由你决定,随时举事。立即行动!”
    赵雄稍作迟疑,终于开门走了出去,有了一个带头的,后面就好办了。
    当你向一群人寻求帮助的时候,大家会互相观望,总希望有人能第一个站出来。
    但你指定某一个人,就让他自己帮你,他就不能指望别人了,帮你的概率就会大一些。
    就如同你是一个美女,你的手机被抢了,你自己肯定追不上小偷,就算追上了也打不过。此时如果你对着一群人喊:“抓小偷啊!”可能谁也不帮你;但如果你揪住一个看起来身强体壮的人,让他帮你抓小偷,比如指定“那位穿蓝衬衣的大哥”。你的成功率就能高一些。
    这叫做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一些责任。
    “赵二多,你也带十来个心腹,见信号弹就把督战队灭了。如果顺利,胁迫你面前的人举手投降。和前边一样,如果见不到信号弹,在最后关头可随时举事。立即行动!”
    ……
    接下来,廖副师长挨个安排了任务。
    廖副师长姓廖名忠汉。(笔者拍脑门想出来的名字,不要对号入座。)
    当最后一个心腹出门后,廖副师长也穿戴整齐,换上普通战士服装,戴上钢盔,带好手枪和信号枪,整理了一下衣服就准备出门。
    门却被从外面推开了,刘参谋长带着警卫员杀气腾腾地冲了进来。
    原来他刚刚在前沿阵地安排好任务,正待返回指挥部,就见一个又一个有大有小的军官从指挥部出来,匆匆赶往各个方向。
    他意识到,这很不正常!于是,带上警卫就赶回了指挥部,正碰上副师长也要出门。
    “廖副师长,刚才那几个人去干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