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不共戴天
作者:春花望秋月   侦探珠联璧合最新章节     
    赵晓拍了拍徐佳恒的肩膀,“老弟啊,你还年轻,世上有些事情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
    “一跤头”虽然名气响,可铜钿进项有限得很,又嗜赌,赌风有口皆碑,输了钱砸锅卖铁也要还债。
    这回估计是碰上了难处,他又不肯以这辆摩托车抵债,所以嘛,就得把车子在外面存放几天。
    他本来是想放在我家里的,我家你是知道的,真正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哪里有地方放下一辆摩托车?
    只好来央求你老弟了。”
    徐佳恒于是点了头。
    他自己原来有一辆摩托车,三个月前东海刚解放时,他驾车去南市看朋友,回来途中在外滩遇到红灯停下,不知从哪里忽然闪出个穿军服的男子,掏出红色封面的派司晃了晃,说声“我是军管会的,临时征用你这车,明天这时候你去军管会取”。
    不知怎么的,许家恒平时的那份机灵劲儿竟然凭空消失,乖乖地下车,眼看着对方上车疾驰而去。
    次日,他去市军管会,方知那家伙是假冒的。
    摩托车就这样丢了。
    骑惯了摩托的徐佳恒突然失去了座驾,其心情可想而知。
    眼前有了一辆暂时可以归自己支配的摩托,他当然想过把瘾,就骑着去了几个朋友处。
    傍晚,徐佳树去北站附近的表兄那里赴宴,把摩托停在南站站前广场的自行车寄存点。
    在表兄家吃过饭,又铺开桌子打麻将,手气不错,打到半夜歇手时,竟然有八十万元进账,喜滋滋出门去推车,不想就被拿下了。
    8月30日凌晨三点,二十三岁的无业人员赵晓被拿下。
    侦查员讯问下来,证实许家恒的交代内容属实,那辆摩托车确实是“一跤头”的。
    那么,“一跤头”到底是何许人物呢?侦查员很快就弄清楚了那主儿的基本情况——
    “一跤头”本名张杰辉,出生于北海省芦苇县,祖上三代皆是清廷善扑营的一等扑户。
    清廷覆灭后,张杰辉的父亲张耀匀与一班失业扑户在天桥经营摔跤场,系着名跤手薛勇力勇三爷的副手,其水平之高可想而知。
    张杰辉打八岁起就随父习练摔跤,苦练臂、脚、腰三功,整整六年间终日与训练器具麻辫、木杆、沙袋、吊桩等打交道。
    十五岁出道,即被“大世界”聘为专业摔跤手,登台表演兼带接受游客挑战。
    他在“大世界”干了六年,据说始终保持不败纪录。
    太平洋战争爆发,张杰辉离开“大世界”,被几个资本家合聘为教师,教他们的子弟习练摔跤。
    其间,曾有不知其底细的几拨日本武士上门挑战,都被张杰辉一跤摔倒。
    消息传开,道上就给他起了个绰号“一跤头”。
    抗战胜利后,张杰辉应朋友邀请去南方办事,途中遭遇车祸,伤势颇重,留下了后遗症,从此与跤场告别。
    之后一段时间,曾有一些以前败在其手下的对手上门挑衅,张杰辉笑脸相迎,烟茶款待,对方往往以为他示弱,认为总算争到了面子,得意洋洋而去。
    也有不知好歹非要“切磋一把”的,张杰辉推无可推,只好奉陪,竟然每每都是一个回合就解决问题——“一跤头”真正是名不虚传。
    遭遇车祸后,张杰辉就在杨树浦区其住所附近摆了个摊子修理自行车。
    这个人心灵手巧,又好钻研,除了自行车,一般摩托车、汽车的小毛病他也能解决,大的故障因限于零部件、工具原因,就只好拒之门外了。
    由于朋友多,面子大,找上门来修车的顾客总是人满为患。
    他只好把原先简陋的修车铺扩大为修车作坊,招了几个以前跤场的徒弟,除了教修车,有时也让他们练练摔跤。
    张杰辉三十好几,还是未婚。
    按说以修车作坊的收入,他的日子应该过得蛮滋润了,只因嗜赌,竟然经常拮据得揭不开锅。
    就是这么一个主儿,现在,他的名字进了专案组的案卷,侦查员准备对其进行调查了。
    对于“一跤头”张杰辉本人来说,当然是蒙在鼓里。
    他更不知道,此刻,另外有人也在动他的脑筋,那就不是调查了,而是要封他的口!
    盘算封“一跤头”口的,就是专案组已经照过面却还不知其底细的对手——“六室”。
    “七室”不是某个敌特分子的代号,而是一个由台湾“国防部保密局”直接掌握的八人特工小组的官方称谓。
    “七室”的建立,跟一个名叫陈达开的人是分不开的。
    陈达开祖籍南沙省华竹,出生太苏省海利县,时年三十三岁。
    陈达开的爷爷系清朝军队的七品把总,大致上相当于如今的正营级,当年驻防东海时负伤退伍,没有回乡,用获得的退役抚恤作为本钱做生意。
    生意做得还可以,虽说未能发大财,也没出名,但总算有了房产妻室,以及一家苏海土特产行。
    老爷子去世后,土特产行传到了陈达开的老爸手里。
    其老爸脑子活络,先是信了洋教,学了一口洋泾浜英语,然后物色了一个英国人合伙做生意,以祖传的土特产行作为入股资金,合办了一家专营土特产出口贸易的洋行。
    陈达开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一口英语还说得过去,而且上的还是教会学校。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时,陈达开十八岁,已从教会中学毕业,其父将其介绍到一家德国人开的无线电行去学技术。
    “八一三事变”当时被称为“中日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不但国军伤亡惨重,还殃及无辜百姓,陈达开的老爸就是随东海市商会,赴宝山前线慰劳中国军队官兵时,被日寇战机炸死的。
    噩耗传来,陈达开自是悲愤,国恨家仇不共戴天,他立刻辞去了无线电行的工作,奔赴距东海四十公里之遥的太苏省荷叶县。去荷叶县干嘛?
    “军统”在那里开办的特工训练班正在招生。
    这是抗战爆发后“军统”正式开办的首期特训班,戴笠对此非常重视,亲任主任,曾先后四次赴荷叶督导。
    陈达开去青浦那天,正赶上戴笠到场亲自面试,看了简历,问了一番,对其非常满意,当场拍板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