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城门送行
作者:逗欢   装死失败后,病秧子被奸臣宠上天最新章节     
    心理防线已破,孙尚书只得将国库所有家当摆在了明面之上:
    “求皇上恕罪,国库如今可用之银两不过二十余万两,砸到军营中,不过是三四个月的嚼头。”
    三个月若要灭一边境之小国,的确有可行之法。
    可三个月要造出海船,要飘洋过海数千里将倭寇驱逐,那就是痴人说梦。
    除非老天爷一把天火落下,将东倭连人带地尽数烧了。
    面对此等无用之臣,夏弘自来便没有忍耐之习惯。
    手里的佛珠直接朝着孙尚书的头上砸去,乌纱帽被砸落在地,滚了几圈又被寒风吹回了孙尚书脚边。
    寒意从脚跟而起,孙尚书觉得落在地上的不是他的乌纱帽,而像是他的脑袋。
    他,刚刚被夏弘斩首了?
    “小林子,从朕的私库先拨五十万两,直接交到韩洲手中,关于此笔银子之花费,每一笔朕都要看到记账。”
    行军打仗之银子太过重要,重要到容不得有任何人能从中贪腐一分一毫。
    韩洲那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少年心性,如今可信。
    于夏弘而言,内乱可以生,关起门来可以互相打。
    可外乱之下,就必须要同心协力。
    可这大夏皇朝的蠹虫太多,他们心头想的是国可破,自身之利益绝不可损。
    眼见夏弘开始往外吐银子,孙尚书自然松了口气,连带着自己的嫡长子被派上战场这个事,也忘记了求情。
    “老臣,谢皇上隆恩。”
    夏弘瞧着跪在殿前,脊背透出几分松软的人,极其刺眼。
    “朕替国库垫的银子,国库得尽快想法子还给朕。”
    “抗倭之战后头的所有花销,都从国库出,若因着你国库的银子跟不上,你就以死谢罪吧。”
    孙尚书满面诧异抬头看向夏弘,如今既不到春收之契机,也不是秋收之时节,这让他去哪里搞银子?
    心头虽有疑虑,孙尚书却没有开口。
    他总觉得,要给夏弘一点子时间去想清楚其中的原委。
    想清楚了,就不会一个劲儿的抓着他了。
    韩淑连夜集结虎威军行至洛安城门之时,天光尚且未明,天上还下着蒙蒙细雨。
    洛安城的百姓如今正沉浸在新岁的美梦之中,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国土正遭受倭寇的侵占。
    东境的百姓正遭遇着劫虐,别说过年,就算活下来,也要竭尽全力。
    但韩殊心里却盼着,这些个苦难永远不会发生在大夏之境的其余郡县。
    回首看向洛安城,前来替他们姐弟送行的,只有撑着拐非要靠着自己的力气朝他们走来的忠勤侯。
    他们的父亲腿脚不便,每逢阴雨天都会疼痛到整宿难眠。
    他们的父亲年岁已大,青丝一半染白,瞧着比这神都的达官显贵显老不少。
    他们的父亲多年未续弦,想的,应当是将一双儿女养大之后,能干干净净去见自己的夫人。
    韩淑姐弟翻身下马,朝着忠勤侯跪拜。
    忠勤侯浑身肃穆之间,瞧不出一丝软弱。
    弯腰将一双儿女搀扶起身,心头纵有千言万语,最后也只落下了一句话:“阿爹在神都,等着你们一道回家给你们阿娘烧香。”
    忠勤侯转身离去,一道清瘦的身影从马车上下来,先是朝着忠勤侯行礼,才走到姐弟跟前。
    韩淑与谢南星相视一笑,骑着马又去检阅了一圈辎重。
    她没有和谢南星正式见过面,可她却一直都知道谢南星其人。
    这是一个在她弟弟心中,能和性命相提并论的男子。
    谢南星将一件料子极其普通的棉衣递到韩洲手中,很用力的拍了韩洲的手臂两下。
    而谢南星的很用力,落在韩洲身上算不得什么。
    “谢南星,等我回来,我当你的靠山。”
    谢南星笑着摇头:“平安回来。”
    嗓音压得极低:“莫要苦了自己,事关山河,扛不住了随时找我,我们一道扛。”
    军队拔营朝前,马车车门大开,谢南星站在马车前室,车内还坐着非要同他一道出发的沈烬墨。
    夫夫二人一道目送着三万先遣军的离去,马车朝着回城之路走去。
    推开车窗回首朝后望:“沈烬墨,后头是旬相府的马车。”
    “是旬澜。”沈烬墨瞧了瞧轮椅扶手:“握上暖炉,当心着凉。”
    谢南星听话的将暖炉握在手中:“他是为自己而来,还是为夏陵而来。”
    沈烬墨觉得这还真是一个好问题:“当是,应太子所召而来。”
    毕竟,年轻一辈之中来日能在军中立威的令人,已经展露在棋局之上。
    以夏陵今日之势,军权于其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东西。
    谢南星给沈烬墨喂了一盏热茶:“缘何用当是?”
    沈烬墨很少用这般含糊不定的言语。
    “若仅受太子之命而来,就不当于三军阵前让你我都瞧见了行踪。”
    应当在点将之前,就已经将示好展露。
    今日,是旬澜想送韩淑。
    虎威军到达动静的首日,未曾有片刻迟疑,直接以全军之力屠了东倭一支两千余人的劫掠之队,才开始安营扎寨。
    此番示威之后,韩淑再也没有采用正面迎击倭寇之法,而是和倭寇有一搭没一搭的打着游击战。
    倭寇盘踞东境数载,对东境的了解比他们要多的多,这两月是相互试探摸清底线的两月。
    屋外传来探子来报之声:“报。”
    韩淑坐在主帅之座上:“进。”
    探子单膝跪地:“韩将军,小韩将军,前线渔民传来讯息,根据他们这些年捕鱼之经验,东倭恐有数万援军正朝着东境而来。”
    靠海吃海的百姓,和东倭打了多年交道,总能根据鱼群及水文之势比他们这些个陆战之师知道的更多。
    而借用渔民捕鱼之便来行探子之事,是韩淑来到东境之后做的第一个决策。
    如今瞧来,是正确的。
    “还有多久到达?”
    探子答:“他们日夜兼程返航,说是估摸着月余时间能至。”
    “再探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