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四十万的档口
作者:草根废话连篇   工厂大海王最新章节     
    做服装生意最怕的是库存和没有爆款,而这两者他都有能力掌控。他相信,到时候即使有一定的库存,淘宝店和线下批发相结合,也能把那些库存消化掉。
    “没事,你先去把订金交了,我现在过去。”
    见杨铭挂掉电话,王成芬好奇地问道:“你又要去哪里开新档口吗?”
    “是啊!让舒静蕾去沙河万佳搞批发。”
    “你跟舒静蕾两个人合伙?”
    “不是,我独资,她给我打工,还有小档口,你要不要也搞一个档口?”
    “算了,我哪里有那精力呀?你去赚就好了。”
    光今年她就赚了将近两百万,她已经很满足了。
    “我去一趟广州,你要去吗?”
    “你去吧!快去快回,路上注意安全。”
    “行吧,我先去了。”
    杨铭也只是象征性地问了一嘴,她去了,她和舒静蕾都会尴尬。
    杨铭带上银行卡,就开着车子出发了。
    “静蕾,我快到了,你在哪里?”
    等红绿灯的时候,杨铭给舒静蕾打了一个电话。广州的车相比于东莞多了不知几何,路上车多,红绿灯也多。
    “我在沙河顶的麦当劳,这里有停车场。”
    舒静蕾交了一万块钱的押金,然后在麦当劳餐厅一边吃东西,一边等杨铭。
    舒静蕾刚才很容易就花一万块订金占了两个档口,这要是换成平时,别人还真看不上这点订金。
    做服装批发的老板们精着呢,谁也不会在年前这个时候来租个档口空置着,毕竟最小的档口一天也要一千多块钱。
    杨铭从车上下来,就见舒静蕾在二楼麦当劳的餐厅招手,舒静蕾见杨铭一个人前来,顿时心花怒放。
    “杨铭,这里……”
    “静蕾。”
    舒静蕾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
    “你想吃什么?我去点。”舒静蕾热切地说道。
    杨铭不太喜欢吃这种东西,但也不好扫了她的兴,只好点了一只烤鸡。
    “给,你吃这个。”
    舒静蕾戴着手套扯下一只鸡腿递给杨铭,手被烫得不顾形象地张嘴吸凉气。
    “哈哈,我自己来,你也吃嘛!”
    看着舒静蕾这般讨好,杨铭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如果能够娶两个老婆,一定要把她也娶回家。
    缠缠绵绵吃完麦当劳,两人又回到万佳的招商办公室,将租赁合同签了。
    “走吧,我们去找制衣厂。”
    押一付一,一共一百四十五万,“滴”的一声,刷过去了。
    “白云区的棠溪村和海珠区的康乐村都是有名的制衣村,棠溪村的房租和工价便宜一点,但是离中大布匹市场很远。康乐村那里毗邻中大布匹市场,产业链完善,但是房租和工价高一点。我们去哪儿?”
    舒静蕾说道,她经常在这边跑,对服装批发行业有些见识。
    “哪里离档口这里近一点呢?”
    “康乐村。”
    “那我们先去康乐村吧!”
    杨铭在车上研究了一会儿地图之后,搞清楚了路线就出发了。
    车子上了广州大桥,在广州大桥的对岸有一座还没竣工的高塔,直到后来杨铭才知道那是小蛮腰。右转进入新港西路,没走多远就看到了着名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的对面就是广州国际轻纺城。
    “同志,你好!这里应该就是中大布匹市场了吧?”
    “是的,就是这里。”
    杨铭打开车窗,问了在路上指挥交通的协警之后,才确定眼前就是中大布匹市场。
    杨铭想进去看看,便开着车子沿着瑞康路一直开过去。
    此时正是档口老板下档口后,来买布料的时候,街上人潮涌动,比万佳门口的人流还多。
    “都快过年了,难道这些人还要赶货吗?”
    短短的一条路,杨铭开了差不多半个小时,那些人就像看不到车一样,在马路上横冲直撞,按喇叭都没用,杨铭在车上恨不得骂人。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以停车的地方,杨铭将车子停下来,和舒静蕾走路去找服装厂。
    康乐村毗邻中大布匹市场,这里寸土寸金,当地的村民恨不得把每一寸土地都盖成房子来出租。
    “靠,这地方能住人?”
    杨铭见到好多七八层的民房都是楼挨楼,下面只有一米多宽的巷子。
    “土地贵嘛!盖成房子就能出租赚钱。”舒静蕾说道。
    在这之前,杨铭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窄的巷子,虽说在东莞也有巷子,但那巷子都是可以开车的好吗?
    一路上能看到很多卖辅料、里布、针车的档口,反正全是与服装行业相关的档口。
    很快就进入了康乐村的腹地,这里随处能看到打扣眼、专业烫房、专业裁床,比虎门博头村发达了无数倍。
    在巷子里的一楼全部是制衣作坊,但大多都是只有三四台车的夫妻作坊。
    经过打听,他们终于找到一处公告栏,公告栏上有招工信息,有招租信息,还有服装厂转让信息。杨铭算是明白了,只要是与服装产业相关的信息,这里都有。
    “杨铭,这个……”
    舒静蕾用手指着高处一则服装厂低价转让的信息。
    杨铭掏出手机,照着上面的电话打了过去。
    经过一番询问,得知对方是在一栋厂房的楼上,拥有五十多台针车,要价八万。
    这个规模对于杨铭来说,小了一点,产量还不够一个档口消化的,他都没有去参观的欲望。
    又看了几个招工信息,打了几个电话,大都是一些十几台针车、二十几台针车的厂。找不到合适的厂房,杨铭和舒静蕾进了一家糖水店。
    “走,我知道怎么找大厂了。”
    一人喝了一碗西米露之后,杨铭想到一个办法。
    “怎么找?”
    “坐摩的,”说完,杨铭就在街上拦了一辆摩的,说道,“师傅,知道哪里有大一点的服装制衣厂或厂房招租吗?”
    “要找多大的厂?”
    “有两百台针车左右的厂。”
    “这边没有,”摩的师傅仰头想了想,说道,“大厂得去大塘、赤岗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