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赵与珞的心结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这一次不是单纯的海战,泉州之战放置在战船上的投石机都属于迷你版的。
    而这一次元军可以从容地把投石机布置在河岸两侧,对宋军的战船进行毁灭性地打击。
    坚固的城墙都无法对抗150公斤的巨石,更何况木质战船。
    回回炮400米的射程,如果是在高地上开炮射程更远。
    回回炮作为一款“重型武器”,它的存在无疑将给宋军带来巨大的麻烦和威胁。这便是赵与珞担忧的原因所在。
    “放心吧,朕乃真命天子,肯定毫发无伤地凯旋归来。朕不在琼州的这段时间,倒是有劳兴王多费心了。”
    赵昺并不担忧自己的安全,毕竟作为一名穿越者,有谁见过是被砸死的?
    但凡穿越者哪个不是自带光环的存在。
    赵昺真正担忧的是如何破解元军远程打击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少宋军的伤亡。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老兵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历史上多少赫赫有名的强军,都是因为老兵的凋零而逐渐没落,直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强悍如斯的戚家军也不例外。
    赵昺的这一句“真龙天子”让赵与珞觉得既是一种安慰,又是一种敲打。
    三百年前的赵德昭之死仿佛还在昨天。
    最是无情帝王家,所以才叫做寡人,孤家寡人也。
    又联想到赵昺把其他人支走,越想越觉得心情沉重的赵与珞连忙拱手道:“官家,臣绝无非分之想。请官家明鉴!”
    不明所以的赵昺,在经过片刻思考之后猛地想明白了,这是赵与珞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了。
    想清楚之后的赵昺哈哈大笑起来:“兴王啊,你是误会了。朕记得第一次让你监国的时候就说过,咱们赵家不能再有萧墙之祸。也说过你我同为太祖之后,理应共同肩负起恢复太祖荣耀的责任,而不是搞什么阴谋诡计。”
    “这个皇位原本是轮不到朕的,况且朕这一生最大的心愿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赵昺目视远方,目光中充满了坚定。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少者有其学……”
    (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土地,封建王朝最敏感的问题,搞不好就要出大乱子的。
    官家这是准备和天下所有的士绅为敌么?
    想到赵昺所作所为,赵与珞在不知不觉中,额头出现了一个个的汗珠子,顺着清瘦的脸颊滚了下来。
    “兴王啊,一个皇位算得了什么?早朝之上,百官三呼万岁。从始皇帝到我朝,兴王可曾见过有何人真的万岁?”
    正在思考的赵与珞被赵昺打断思路,张张嘴却没有说出话来。
    这话实在是没法接下去。
    “兴王,你我应该有共同的理想,让大宋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这才是你我君臣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成天胡思乱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赵昺转过身来,抬起头,注视着赵与珞。
    “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
    这是朱家太祖在《奉天讨元诏》中的一句话。
    这篇讨伐檄文可以说对当时正处于被元朝强征暴敛而导致饥寒交迫,苦苦挣扎的普通百姓有着重大影响。
    “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赵与珞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赵昺的话。
    猛然间发现眼前的这位大宋官家竟然有如此胸怀,如此志向,深藏鸿鹄之志。
    猛然间发现眼前的这位大宋官家竟然好似山峰一般伟岸,又显露出一股浓浓的浩然正气,步月登云。
    “官家鸿鹄之志,拳拳爱民心,殷殷为民情,臣不及万一,臣惭愧。”赵与珞对着赵昺深深作揖道。
    此时的赵与珞明白了,赵昺根本不是什么在敲打自己。
    同时也明白了自己根本就不是赵昺的对手。
    甚至在赵昺的心中,自己连对手都算不上的存在。
    想到这些,赵与珞反倒是释然豁达了,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那个本不应该存在的包袱和执念。
    此时的赵与珞如释重负,一股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惬意涌上心头。
    “兴王啊,大宋立国三百年,到如今已经摇摇欲坠。你我君臣如果不能趁着鞑子施暴政的时候下大力气解决民生问题,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将来如何能对抗庞大的蒙元?”
    只有让百姓得到实惠,才能让自己的百姓越来越多。
    “昔日,梁惠王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兴王,古人尚且明白的道理,你我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和责任,更应该加倍努力才行啊。”赵昺语重心长地说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赵昺侃侃而谈,把圣人的文章背了出来。
    “官家,臣受教了。官家放心,臣身在琼州,必当以百姓为重,请官家放心。”一时间,赵与珞觉得自己的青春年华又回来了,浑身充满了力量。
    “善,兴王费心了。”赵昺上前一步,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多年后,这一段君臣对话被史官们详详细细地记录在祥兴实录上,这一刻也成为新大宋历史上极为经典的时刻之一。
    从此,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成为兴王赵与珞的座右铭,也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代贤王的美名从此名扬天下,为后世所称颂。不过,这些都是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不远处,五万宋军早已经登上战船,一排排的宋军士卒站在甲板上,纷纷注视着赵昺龙旗所在的地方。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次年仅7岁的小皇帝又一次放弃了宫中安逸的生活,和三军将士们一起舟车劳顿,亲冒矢石,同生共死,共抗元军。
    三军将士们就这样默默地注视着他们的赵官家,没有任何人在那说话,也没有什么三呼万岁。
    此时无声胜有声!
    “好了,朕该出发了!将士们都在等着呢。”赵斌看了一眼海边的战船,对赵与珞说道。
    “把朕的大纛旗帜举起来,出征!”
    赵昺大喝一声,继而转过身,大步流星,朝着一艘等候着的战船而去!
    “臣,赵与珞恭送陛下,祝陛下旗开得胜!”赵与珞对着赵昺的背影高声说道。
    巨大而又沉重的龙旗被军中力士举了起来,紧紧地跟随着赵昺的步伐。
    大纛旗是皇帝、皇权的象征。
    “大纛”立则军心凝聚,稳如泰山;大纛倒则军心动乱,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华夏是最早使用军旗的国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几乎所有的军事着作都有关于军旗的介绍。
    最早的军旗其实就是把各自部落的图腾描绘上去,力争威武霸气。
    军旗分为联络旗、号旗、阵旗、将旗和牙旗。
    大纛旗则为军中之首,可以独立出现在皇帝的仪仗中。
    宋朝皇帝采用的是“金吾纛旓”作为大纛旗帜。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宋《大驾卤簿图书》就有关于“金吾纛旓”的描述。
    同样,蒙古人也有自己的龙旗。
    铁木真的大纛旗,上面是一个三尖的叉子,下面是一个类似于蒙古包的圆盘,圆盘有孔,用马鬃围上一圈。
    好比用长发把脸遮挡住,整个头部围一圈的那种。
    朱家太祖最厌恶元朝,称帝之后几乎把元朝制度全部废除,力争接近、恢复唐宋时期的习俗。
    大明龙旗再次仿照唐宋时期的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