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百姓不卖粮
作者:文盲写小说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最新章节     
    乾清宫内坐着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跪着一个人。
    坐着的是崇祯,站着的是王承恩,跪在地上的是高起潜。
    看着一脸卑微的高起潜,崇祯突然笑了。
    高起潜先是一惊,随后心如死灰。
    他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了。
    就在高起潜胡思乱想的时候,崇祯发话了:“高起潜,你觉得朕会相信你是幕后凶手吗?”
    这句话不但把高起潜问愣了,王承恩也愣了。
    “不错,朕起初确实怀疑过你,但是朕左思右想后觉得你没有作案动机。”崇祯接着说道。
    王承恩率先反应过来,他低声提醒崇祯:“皇爷,小顺子他们已经被杀了。如果高起潜不是幕后凶手的话,再想查凶手可就难了。”
    崇祯冷冷一笑:“凶手是查不出来的。”
    王承恩和高起潜同时愣在原地,不知道崇祯何出此言。
    崇祯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明末有三大案,分别是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梃击案的幕后凶手始终是个谜,红丸案的更是蹊跷。
    只有最后一件移宫案是摆在明面上的案子,没什么隐情。
    当时那么大的案子都没查出结果来,区区一个侍膳太监被杀,更查不出什么。
    他之所以让王之心大张旗鼓的抓凶手,目的就是告诉凶手他找到了“凶手”。
    只有这样才能让凶手放下戒心,露出破绽。
    不过这些话他不能说出来。
    “高起潜。”崇祯盯着他说道。
    高起潜浑身一震,“奴婢在。”
    “朕知道你不是幕后凶手,但事已至此,你必须受到牵连。”
    高起潜何等聪明,立刻猜到了崇祯的本意。
    这个罪名他先担着,等风头过去了再说。
    他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陛下,奴婢愿接受惩罚。”
    “好,立刻收拾一下去凤阳守皇陵。到了凤阳后什么都不许说,记住了吗?”
    听到这个结果后高起潜松了口气:“奴婢铭记在心,谢陛下不杀之恩。”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崇祯只做了两件事。
    次日早朝,在宣布吕大器大胜的消息后,满朝文武同时笑了起来。
    这场仗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北京保卫战。
    如果吕大器败了,好不容易有些稳定的南方将再次乱作一团。
    其实崇祯早就猜到了凤阳之战的结果。
    凤阳之战理论上是不会败的。
    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利益才是战争的根源。
    南京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会尽可能的配合吕大器,而不是给他拆台。
    因为吕大器兵败会让他们所有人的利益受损。
    勋贵也好,东林党也罢,他们的财富全都聚集在南京附近。
    兵败的结果就是李自成南下逼近南京,他们要么死守,要么逃跑。
    没有人愿意看到这个结果。
    所以吕大器在出兵时内部意见出奇的统一,就是两个字:支持,支持,还是他妈的支持。
    但是接下来的战事就不好说了。
    战争的本质是利益,对外如此,对内亦是如此。
    战争打的时间越长,需要的兵力,物资,军饷就越多。
    募兵,采买物资,发放军饷都需要人去做,这些人分属各个不同的利益集团。
    快速结束战争会让有些人利益受损,所以这注定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不过也有人希望快速结束战争,无论他们出于什么目的,对朝廷来讲都是好人。
    “陛下,臣听闻秦良玉已朝武关方向进兵,李闯贼肯定会绕后偷袭,还望朝廷发公文提醒。”兵部侍郎王家彦出班说道。
    “李闯贼后有追兵,肯定不敢绕后偷袭秦良玉,还是让她放心进兵吧。只有攻下武关才能迫使李闯贼回兵关中,如此中原战事才能得到缓解。”另一个官员说道。
    崇祯没有采纳任何人的意见,而是给秦良玉去了一封嘉奖信。
    让她自行给将士们发赏银,不够话跟朝廷说。
    “陛下,”户部尚书方岳贡站了出来:“今年夏粮已经开始收获,据北直隶各地反应收成还不错,许多百姓留足口粮后还能剩下不少余粮。不过...由于没有赋税的压力,百姓们都不愿卖粮。”
    崇祯皱着眉头问:“也就是说,今年筹备粮草有困难?”
    “是这样的陛下。”方岳贡老实回答。
    他的回答并没有让崇祯有太多意外。
    只有挨过饿之后才知道粮食有多么宝贵。
    此前北直隶连续遭遇旱灾,鼠疫,粮食减产十分严重。
    百姓们基本都挨过饿。
    之前卖粮食是为了缴纳赋税。
    现在没了赋税压力,他们会把粮食死死攥在手里,以应对可能到来的灾害。
    在他们眼里,粮食和命一样重要。
    其实只有崇祯知道,大灾年缺的不是粮食,而是良心。
    局部缺粮确实存在,但总体来说粮食是够吃的。
    大部分时间缺粮食都是人为造成的。
    例如有钱的有权的囤积居奇...
    就像几百年之后的某个时间段缺药一样,都是人为因素。
    看着一脸愁容的方岳贡,崇祯也犯起了难。
    农民不卖粮,朝廷就买不到粮食,边军就没饭吃。
    没饭吃就没法打仗...
    这种连锁反应是致命的。
    “诸位有良策吗?”崇祯看向在场的大臣。
    有人站出来说道:“臣以为应该尽快恢复征收赋税,只有这样才能迫使百姓卖粮。”
    “胡闹,陛下一言九鼎,免除赋税是爱民之举,怎能半途而废?”有人反驳。
    “那你说怎么办?总不能强买吧?”
    “事已至此只能这么做了,给地方官员摊派任务,他们肯定有办法。”
    众人议论起来。
    崇祯在心里叹了口气,对大明朝地方官员的遭遇表示同情。
    这也是京官与地方官矛盾的由来。
    制定政策的京官开口一张嘴,下面的地方官能跑断腿。
    “陛下,臣有话要说...”李邦华忍不住站了出来。
    事关边军粮草,国之大事,不能不管。
    满朝文武见李邦华站了出来,纷纷停止议论,看向这位七旬老叟。
    崇祯有些欣慰:“李阁老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