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 赵宋的皇帝重文轻武吗?一
作者:花花和尚老道   宋吹最新章节     
    赵宋的重文轻武不能简单粗暴地归咎于赵宋的皇帝们,造成这一切有很多原因,武人自己将名声败坏殆尽,使得当时的百姓普遍不再信任武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五代十国的事和五胡乱华一样,不能多写,非常非常容易被和谐,恶行太多,太黑暗了,那是公认的武人巅峰,武人当国的后果便是民不聊生,纷争不断,你方唱罢我便登台,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更是公开喊出“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其次,随着中原的统一,武人的作用逐渐降低,文官集团顺势而起。在从上到下普遍不信任武将集团的大环境下,文官集团也参与到了打压武将集团的大潮中来。

    天下就这么大,利益就这么多,多打压一分武将集团,文官集团才能多分得一分利益,这才是文官集团大力打压武将集团的真正目的,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赵宋从重文轻武发展成了重文辱武,这不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为了朝堂之上的话语权,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王朝从三代皇帝之后便开始重文轻武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对历史较为了解,应该知道,宋朝当时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过去中原王朝遇到强悍的游牧部落,终究对战的只是一个部落,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权。所以对方有强盛的时候,但战斗力绝对不持久。

    而宋王朝面临的是已经变异的游牧政权,甚至已经变成了一个可以收税的国家,因此宋朝的军事压力大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并且随时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赵宋的皇帝们也已经认识到了文武的不平衡,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宋真宗时期,他就曾经怂恿过陈尧咨去当统兵将军;宋仁宗也曾经劝说范仲淹去成为武官;

    但是利益集团一旦成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那是无所不用其极,掌控了舆论导向的文官集团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争斗中始终处于上风。

    种家军大家都知道吧,前文已经详细介绍过了,可以说是宋仁宗的一个尝试,在宋仁宗心目中,种世衡是大儒种放之侄,是你们文官集团的内部人吧,你们该认同了吧。

    但是因为触动了将门和文官集团的利益,在将门和文官集团的联手算计之下,种世衡率领的那支军队成为了种家军。

    要知道不管是什么朝代,军队只能有一个主人,那就是皇帝;某家军这个称呼就注定了是要受到皇帝的猜忌和朝廷的打压的。

    纵贯历史,公认重文轻武的赵宋,折家军、杨家将、高家将、岳家军。。。层出不穷,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这背后若是没有掌控了舆论导向的文官集团在推波助澜,谁信呢?

    大将军狄青,大家也都知道吧,十六岁的时候,因与人打架而获罪入狱被黥面,并被发配充军。

    充军时,狄青因为弓马娴熟,没有像绝大多数人那样被派出去戍卫边疆,而是被选为万里挑一的皇帝禁军中的精锐骑兵,并在“御马直”干了14年,一路做到了御马直将军贴身近卫的位置。

    公元1038年,既狄青投身行伍的第14年,夏国统治者李元昊独立于北宋与辽国之外,裂土称王,建立西夏。宋夏交恶,朝廷用兵西北,才使得狄青开始在戍边战事中,大放异彩。

    狄青被宋仁宗任命为延州指挥使,率军开拔边疆抵御西夏军队的侵袭。当时狄青身边的将领,在与敌军的战斗中总是一触即溃,久而久之士兵都养成了畏战情绪,而狄青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个局面,狄青每次上阵杀敌,总是身先士卒,不畏生死,将士们都深受鼓舞。

    战斗一共打了四年,狄青前后参加了二十五场大战,被乱箭射中八次。在大战安远时,狄青身负重伤,当听到敌军来袭时,马上忍着伤痛上马迎敌。狄青于乱军之中,一向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令敌军望而生畏。

    公元1042年,狄青因为战功卓著,升职了秦州刺史。当时范仲淹、韩琦等多次向仁宗提及狄青,总说他有治乱之能,御军之才,仁宗便想要召见他,亲自听其讲述对西夏袭扰边疆的应对之法。

    可惜还没等见到狄青,渭州又被西夏袭扰,狄青只能走马上阵,仁宗便命令狄青把边疆双方的军事部署,犬牙交错地画出来,并附上应对之策,上交朝廷。

    公元1044年,狄青再次以战功,被仁宗亲自提拔,做了禁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宋与西夏的战事告一段落后,狄青又临危受命南下广州平定侬智叛乱,夜袭昆仑关大胜叛军主力,为北宋平定了整个岭南地区。

    位当要职之后,狄青经常面见仁宗,探讨治国与御军方略,仁宗有一次看着他脸上刺的字,十分心酸,便劝说其用药把伤疤敷去,狄青这样回答: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意思是说:陛下是以功劳提拔了我,而丝毫没有顾及我的门第与出身,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脸上的字让我知耻后勇的缘故,我想要留着它,用来激励军队里的士兵们,告诉大家,即使是我这样的人,只要奋发向上,建立功勋,陛下与朝廷也会委以重用。

    仁宗听了之后,大为欣赏,不久之后,直接提拔狄青做了枢密院副使。

    要知道,在有宋一朝,枢密使这样的高职一向都是由文官来担任的,宋仁宗能破天荒的交给狄青,可见对他的信任,也可以说狄青是宋仁宗一手提拔出来,向世人展示了在赵宋,不问门第和出身,只要有功,不管是文武,皇帝都会提拔重用!这是一个很强烈的政治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