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征兵足燕军入境
作者:随云逸   从长平之战开始最新章节     
    “是。”平原君也随即双手抱拳领命道,事到如今,总算是把这百步走完,平原君也总算是稍稍安下了心,至少赵括归来,不会出现无兵可用的境地。

    一夜走来,平原君也是收获颇丰。蔺上卿的心机果非常人所能及,一步步,仿佛随意为之,却是一环扣着一环。

    没有楼昌府上的一闹,不会激起楼昌的疑心;没有楼昌的疑心,自然没有楼昌在王上面前的搬弄;没有楼昌的搬弄,自己的一番看似有力的说辞便少了许多的可信度。

    有了这可信度,赵王才会对重臣的漠视如此愤怒,只有引起了赵王的愤怒,强征才会有一丝可能,甚至到了最后的最后,蔺相如还藏了一手。

    二十九户,怎么可能户户都不同意,再不济以堂堂平原君加上蔺上卿的面子,也还是会有几个世家愿意给的。

    这些个重臣们则会在明日的早朝时,痛哭流涕地、哭着喊着要将健奴交出来!从而彻底将剩下的世家贵族架到火上烤,同时也会将赵王心底的那一丝丝的担心彻底消除。

    这才是此夜蔺上卿之策的全部,嗯,至少是在平原君眼中的全部!可谓是丝丝入扣,算入人心!

    只是,蔺上卿心中的算计,岂只是些许阴谋可以填满,蔺相如心中的天下,又岂是平原君的眼睛能够轻易装得下的?

    虽然看起来蔺上卿的招数无非就是利用人内心的自私与贪婪,从而实现征兵的目的。但从另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来看,征兵当然不假,但蔺上卿的目的却不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

    或许,将邯郸城中的世家大族彻底分类,分清敌我态势的同时,利用征收健奴削弱邯郸世家的力量、减弱各个世家与赵王、乃至宗室之间的联系纽带,或许才是蔺上卿更深层次、更不为人知的用意。

    从这个角度看,甚至作为宗室长的平原君也是受害者之一。

    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蔺上卿的目的只有一个——赵括!

    一旦征兵健奴成为了事实,这批兵员再想复员归还各家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赵王不会放过这么大块的肥肉,赵括更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没了看家护院的健奴,至少数年之内,世家都只能蜷缩起来、艰难度日。

    与此同时,被动摇了根基的世家不可能不存怨怼之心,那么怨怼谁呢?远在代郡,甚至一样被破坏了抗胡大业的赵括,显然不是!

    那么还能是谁呢?自然是征兵的发起者——代表着赵国宗室的平原君,以及征兵健奴的决断者——赵王。甚至后者,作为最终的既得利益者,会比平原君更遭怨怼。

    当然,这些话与打算,蔺上卿是一个字都未曾与平原君言说的。而不论从平原君的角度还是赵王的角度,想要想明白蔺上卿的最终目的,几乎都不可能。

    于是,在蔺上卿埋藏在黑暗中的双手推动下,平原君与赵王很快便茫然无知地继续商量起明日征发各家健奴的细节来。

    天色也很快在忙碌中渐渐亮了起来。

    一封简单、短促、有力的王命很快出现在了平原君的手中,内容很简单:依旧是命平原君总管邯郸城防事宜,只不过特意加上了一句:即行征兵,以固城防。可,便宜行事,无需请命。

    短短的一句话,虽似不起眼,内里却是赵王对平原君绝大的信任与放权。再结合昨夜平原君连登十数家接连被拒的消息传开,是个人都明白赵王的意思是怎样的了。

    甚至连所谓的战后补偿,赵王都没有明说,众人便已经明白了该怎么做了,无非就是从与不从的问题了。

    好在,此时的赵国,聪明人还是占有绝大多数。

    赵王的王命甫一公布,聪明人在心中都已经有了决断,纷纷按照赵王的要求交出了手中的健奴,毕竟如今的赵国虽然有些许的危险,但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反而是所谓的燕军,看似浩浩荡荡,但只要上将军一旦回转,定然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得罪了平原君不要紧,甚至得罪了赵王也没关系,可不能两边都给得罪了,那可就是真的自绝于赵国了。

    任谁也看得出来,如今的赵国,依旧是天下除了秦国之外,唯一的大国,甚至是唯一能顶住秦国东出的国家。作为聪明人,自是不愿放弃赵国的利益。

    不愿放弃,那便只能放弃,既要又要还要,只能变成既没又没还没。

    只是,不是所有人都足够地聪明,而这个浅显的道理,一旦套上了金钱的滤镜,就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地看明白的了。

    当然,这些少数,甚至都不需要赵王亲自出马,自有那懂事的帮着料理。

    而令赵王稍加欣慰的是,他的马仔楼昌大夫,显然是那多数的聪明人之一,甚至是成了帮着料理不懂事的家族的急先锋——至少可以从旁人那里减少些自己的损失嘛!

    平原君自然也乐得其成,如今最重要的是征发足够的兵力,至于其他,平原君却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于是,原本预料中的小风暴都没有形成,不过短短的一日的时间,平原君所需的两万兵卒便已经凑齐,甚至还多出来了两千多人。

    当然,这两千人,平原君也不打算还回去,毕竟,赵括将兵,自是多多益善。

    征兵完毕,平原君身上的担子却并没有就此轻松下来,原因很简单,如今兵力是足够了,可真正要形成战力,却还需要一番磋磨。

    混编显然是最好不过的办法。只是混编也仍旧需要互相的磨合。平原君知道,这些事情必须在燕军到来之前完成,也只能由他来完成。

    而就在平原君为邯郸的守军混编忙得脚不着地之时,燕国十数万大军,终于浩浩荡荡地杀入了赵国境内——方城,烽火骤燃,狼烟滚滚。

    方城,本为燕国之城,为田单入赵后,为赵国攻下的三城之一。

    其城如今虽属赵国,其境却几乎都在燕国城池的包围之中,几乎如同一颗钉子楔入了燕国的地盘。既为攻燕的桥头堡,也是防燕的信号塔。

    燕王对此城之失早是深恶痛绝,此番攻赵,自然,这第一战便是此城!

    只是,若是从纯粹的军事角度来看,或许悄悄绕过此城才是最佳的选择。

    原因很简单,此城的位置虽然看似重要,可也不过是边境上普普通通的一座小城罢了,只是因为突出一部,才显得有些重要。

    也因为这只是一座小城,赵国也根本从未在此城中投入大量的兵力,虽有烽火之用,但也止于烽火之用而已。

    这不过区区数百人的羸弱之军,也更影响不了燕军的补给线,留着也不碍事,却是能更多地隐藏燕军自己的行踪,从而给予赵军更加突然的一击。

    如今这方城一打,几乎就是在明告赵国,我燕军来了,你可得小心了!再想隐藏行藏便已不可能。

    同样的,这区区一座小城,几万大军都装不下,即便打了下来也是无用,其距离蓟城更近,距离邯郸却远,加之城小如米,甚至无法作为后勤的转运基地。

    更要命的是,这座城还不是燕军的必经之路,燕军不管是想要直达邯郸也好,封锁阏与也罢,最要紧的是燕赵边境的安平城!

    只有占了这足够大,又依山伴水的安平城,燕军才有了前进基地和粮草转运基地。而这方城,却并不在从蓟城往安平城的直线之上。甚至为了这个突出部,燕军少说要多走半日的路程。

    如此之城,攻之何益?

    什么?能消燕王心头怒火?!

    打!必须打,狠狠地打,打到服气、打到舒心为止!

    没办法,如今的燕王身边只有栗腹和卿秦诸人,至于乐间等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之人,早被国相栗腹留在了蓟城之中,哪里会带着他们来分润功劳。

    当然,军中将领,包括卿秦在内,也不是没有过抱怨,但面对不容置疑的相国栗腹,所有的话都只能别回了肚子里。

    于是,十数万燕军摆开了阵型便向着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攻杀而去,这已经不是狮子搏兔的问题了,而是在用大炮打蚊子了——不仅浪费,而且无用。

    本就没有丝毫准备的方城,驻兵也不过千人,如何能是燕国十数万大军的对手?

    好在,边境之城,自有他们自己的生存之道。眼见着浩浩荡荡的燕军无边无际地在城外展开,守是不可能守的,这低矮的城墙加上羸弱的兵力,恐怕连燕军的一个冲锋都接不下来,那是,等待着城中百姓的恐怕就是无尽的屠杀了。

    可什么都不做也是不行的。谁都知道赵国势大而燕国力弱,今日燕国倾国而来,谁知来日等赵国反应了过来是个什么情况。

    于是,两个矛盾的指令瞬间从守城官的口中发出:大开城门、点燃狼烟。

    几乎瞬间,两队士兵便分往两个方向而去,一如当年都平君田单携势而来一般,熟练的程度几乎让人心疼。

    说是骑墙也好,墙头草随风摆也罢,这便是这边境小城在夹缝中活着的唯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