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着眼看世界
作者:煌煌华夏   崇祯中兴最新章节     
    拯救大明朝,难不难?

    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答案。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眼里,拯救大明朝太难了。

    他接手的是一个完全腐朽的国家机器,面临着太多太多不可逆的恶性循环。

    外有皇太极、蒙古侵略,内有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

    天灾接连不断、国家财政干涸、政府公信力丧失殆尽、官员离心离德、商人卖国求荣、百姓揭竿而起、军人毫无战意。

    这样的一个国家,你让崇祯皇帝朱由检怎么救?

    时代的局限性就是在这种时候、这种节点显示出其重要性的。

    哪怕是现在穿越的朱由检,如果不能将目光跳出国内这个盘子,一样救不了大明。

    除非减丁。

    但当目光离开国内,放眼世界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早已不同。

    海上马车夫荷兰已经掌握了这个世界70%的航海贸易,后起之秀的英国已经接连击败了西班牙、葡萄牙,正在挑战荷兰人在海上的霸权,日不落帝国正逐步走向世界历史的舞台中央。

    十七世纪的世界,何其波澜壮阔。

    和如此恢弘的大世比,皇太极,算什么呢?

    当朱由检将目光对向世界,扭回头再来看皇太极的时候,只会对其报以一声蔑笑。

    即使后者此刻仍然是大明,是他朱由检最大的敌人。

    但皇太极就和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一样,他的目光,死死盯着眼前的盘子。

    皇太极只想着灭亡大明,而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战争。

    这不能怪他,努尔哈赤十三副盔甲起兵创下这么后金,这份成绩刺激到了皇太极。

    按照这种量算,皇太极拥有八旗几万大军,怎么也得开疆拓土十万里吧?

    帐哪里能这么算。

    两块钱一副手套工地搬砖日入两百,可以翻一百倍。

    五个亿做生意一年能到十個亿,就已经算是商界天才了。

    皇太极和朱由检面临着同样的困局,只不过他的国土面积太小,八旗制度的高压统治下,辽民不会反他,所以内忧仅仅只是一个天灾。

    而外患方面更是没有,朝鲜已经被皇太极打服,大明现在也不具备和后金打野战的军事实力,按说皇太极的条件要比朱由检好的多。

    可是后金有一点比不上大明。

    他没有出海口!

    袁可立开创的东江镇,牢牢的卡住皇太极的脖子,登莱水师的战船终日在渤海上纵横,杜绝了皇太极所有与外界联系的道路。

    这就是眼界高低在战略大局上的重要性。

    十七世纪是属于大海的世界,它不再属于陆地,不再属于传统的农业、游牧业文明,霸权正在向航海文明转移、向工业文明转移。

    说的再难听些,向殖民文明转移!

    伦敦街上那十几个商人做梦都没有想到,区区几万英镑一纸许可,竟然会在二百年后让他们的公司,统治着大半个地球!

    若是只讨论开疆拓土的面积,那么英国近现代的历代国王,是不是都要比秦皇汉武更加伟大?

    没人会愿意承认。

    原因很简单,沾了时代与科技的光,算不上自己的本事。

    而朱由检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他们拥有了时代,而我们,没有拥有!

    不单单是朱由检这个皇帝要反思,整个大明从上到下所有人,都要跟着反思。

    而反思的第一步,便是从翰林院开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国家的未来靠的就是一代换一代的年轻人,所以搞好教育才能搞好国家。”

    朱由检已经决心动教育了,己巳协约的签署让他如今有了这份底气。

    “翰林院是我大明的最高学府,但它一样要改,必须要改,哪怕改的面目全非,朕听说英国有什么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咱们大明也得有。

    博采百家之长,融汇东西之精粹,咱们这翰林院,以后就改名叫北京大学。”

    黄景昉苦下脸来:“陛下,这完全不一样啊,翰林院是举子们进士及第后进修的地方,是朝廷选材选官的地方,而您说的那什么大学只是一个学堂,翰林院改成大学,那咱们将来科举的进士们去哪安置?”

    “科举?”

    朱由检扭头一句话差点把黄景昉活活吓死:“还要什么科举?”

    “陛下,没有科举,朝廷如何选官育民啊。”

    “选官是选官、上学是上学,这不是两码事吗?”朱由检如此说道:“咱们以后的教育要涵括百家,难道你让一个工学学的好的学生来做官?还是打算让一个船舶业学的好的人来做官?

    术业有专攻,当官也是一种术,你们不是动不动喜欢说什么权术吗,权术权术,那就是当官人会的术,工匠有工匠的术、账房先生有账房先生的术,这便是不一样的学科。

    以后要把选官跟教育分开,教育是教学生成才,做不做官那是学生们自己的选择。

    这件事你要尽快来办,另外,现在的朝廷需要一批有眼界的后辈之秀,朕打算筹备一次留学计划。”

    黄景昉头都快秃了:“陛下,啥是留学?”

    “留住别的国家进行学习。”朱由检解释道:“就去英国,去他们的剑桥、牛津大学,你们礼部安排人和东印度公司接洽一下,看看能安排多少。

    留学的费用国家承担,时间五年,朕还会安排一个百户的锦衣卫过去,用来保护这批留学生的安全。

    至于人选嘛,你负责来挑,朕就一个要求,年龄在十三到十五岁之间,这个岁数差不多了,太大的话,很多认知已经定了型,而且某些思想根深蒂固,出去留学也不见得能学到什么。

    年轻好,年轻有可塑性,而且学习能力更强,接受新鲜事物也快。”

    黄景昉能劝什么,只能连连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

    “哦对了,还有一件事。”朱由检又想起一事来,驻足说道:“顺便在京城选址,再办一所专业的大学。”

    “教什么的?”

    “英语。”朱由检说道:“以后咱们和英国人打交道的次数不会少,也不单单是英语吧,只要有机会接触到的外国语言都要教,让咱们的国人多学一点外语,将来才好出国交流,加强沟通。

    你看看人家郑芝龙,一个海贼,竟然会四门外语!这叫什么,这就叫刻苦,叫学习。

    连一个海贼都知道学无止境,知道多掌握几门语言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你们不能固步自封,要学会多走出去看世界,再说了,朕还会英语呢,你们不终日说朕是天下人榜样吗,就先学朕。”

    黄景昉好奇问了一句:“陛下,您那英语,啥时候学的啊。”

    朱由检咧嘴一笑。

    “你猜。”

    望着朱由检离开的背影,黄景昉苦笑起来。

    皇帝还有这闲心呢。

    还我猜。

    不过,皇帝的状态明显轻松了许多,不像以前那样,一天到晚阴沉着脸,吓的人都不敢喘气。

    也算好事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