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王爷复出
作者:紫竹君   学霸穿越成侧妃,咱不卷了最新章节     
    嫣红出殡那一日,李泓暄让人推着轮椅重上金銮殿。
    景泰帝贴心地为这个儿子在朝堂上设立了座位。
    天家父子本就见面不易。
    这次驰禁受伤后,李泓暄先因行动不便,后又被禁足,始终未入宫。
    父子俩虽没能直接面对面交流,但这个儿子的一举一动,始终都在景泰帝的眼皮子底下。
    此刻,景泰帝朝着下方恭敬行跪拜礼的朝臣抬了抬眼皮,又看了看坐在一旁被免于御前跪拜的儿子,露出了老父亲满怀期待的笑容。
    根据飞鸟卫的消息,自杨氏侧妃拜访杨相国后,李泓暄也很快屈尊去了一趟杨府。
    而此前的消息显示自杨侧妃入府,除了回门,李泓暄就没踏足过杨府,连带着杨侧妃也很少与娘家走动。
    在这个节骨眼上,两家一反常态,往来频繁,明眼人都看得出其中的道道。
    不过,对景泰帝而言,两人谋划什么倒是其次的,关键是这个儿子终于愿意同厌恶之人打交道,这可是不小的进步。
    走向高位的必修课,便是隐藏内心真实喜恶。
    这个儿子从小被他嬷嬷护得太单纯,原本行事全凭心意,这下可总算开窍了。
    景泰帝老怀甚慰,于御座之上摸了摸胡须,不动神色地打量着六小王爷,见他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全然没有因受挫而气馁,心中愈发满意起来。
    王府的门禁前些天已开放,景泰帝一直在等这个儿子主动到御前来,或撒娇,或诉苦,或告状,总归要来搞一搞,然后再挨自己一顿训,骨头收一收紧。
    没想到人家根本没有走父子后门,而是直接上朝,这是出息了?
    景泰帝突然觉得有点不习惯,这娃儿也长大了?
    多日不见,此刻老父亲看儿子,眼里竟然多了几许难得的慈爱之色。
    细看之下,发现儿子年轻的脸上,透着几分傲然之色。
    景泰帝心里估摸着这小子前几日坐着轮椅动作频繁,挑今日复出,估计是做足了准备,前来挑事的。
    景泰帝眼中兴味更浓,迫不及待地等着今日份朝堂大戏。
    果然,今天的戏开场便十分猛烈。
    提举常平司在磨蹭多日后,终于呈上了一份关于大瑞雪灾的勘灾详报,从北到南,本次雪灾覆盖之广,涉及面之大,前所未有。
    “江南江北同经雪寒,僵尸满道,深可悯伤……多地少米缺炭,各路转运司急需钱粮,速行赈济。”
    这份憋了半月才出的详报,一经曝光,当即惹得龙颜大怒!
    没想到一场大灾,竟将帝国家底层层剥开,完全暴露在天光之下。
    应该在大灾中发挥作用的常平仓,各地实绩却大相径庭,竟有半数根本无力自救,不是陈粮腐坏,便是有名无实。 而储粮这一细节最能反映地方官员吏治之差别。
    半数吏治不堪,如不就此整顿,终将是国之大害。
    本带着几分看戏心态的景泰帝此刻也绷紧了神经,顾不得仁君形象,十分难得地拍了桌子。
    他虽只是守成之主,可也容不下败家之名。
    不过,皇帝刚发了怒,便有贴心的臣子呈上了解决方案。
    在这个档口,杨相国毅然出列上奏,对于赈灾不利表现得十分痛心疾首,身为相国难辞其咎,言辞那是相当恳切,就差当场痛哭流涕了。
    但很快,杨相话锋一转,毫不客气地痛陈吏部之官员考核存有瑕疵,已到了不得不痛改的地步。
    “陛下,此番大灾,各地常平仓表现迥异。足见吏部考核官员之制,多有不足,致使众多无才之辈忝居高位,尸位素餐。此等状况,于国于民,皆为不利。臣恳请陛下重审吏部之考核机制,以免无能者占据要津,有才者却沉沦下僚。……”
    杨文山一路苦心经营,朝中多半要员已入其羽翼,但吏部却始终被崔氏,左氏等世家大族牢牢把握,无法突破。
    而此番勘灾,杨相国其实先一步拿到了数据,故而皇帝一发怒,他便能顺势攻击吏部官员考察之制。
    这一半为私,一半为公,时机把握地刚刚好,杨相国拿出了势在必得的架势。
    眼见杨相国来势汹汹,崔氏,左氏等当然按捺不住,他们也是各有渠道,并不是毫无准备,朝堂口水大战再次爆发。
    景泰帝端坐上首,看着底下唾沫横溅,袖子乱甩,只守着帝王威仪,紧锁着眉头,并不发话。
    杨相方才提出的重整吏治之法,他初听之下,便颇为赞同。不过朝堂之上照例要让大家争吵几轮,样子总要做足,他并不急于表态。
    景泰帝端着架子,环视四周,抬眼便瞅到此刻唯二坐着的人。顿时心下一动。
    这小子今日竟然能如此沉得住气?
    景泰帝朝着身后内侍抬了抬手,一碗热茶当即送到御案之上。
    往常急躁之人这回竟按兵不动,今日这小子必有后招!
    帝王端起茶,慢呷一口,稳坐钓鱼台。
    ——分割线——
    城南长乐寺内,法幢高悬,钟磬同鸣,鱼鼓齐震。
    大殿之前,一众僧侣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
    袅袅升起的香烟与诵经声交织在一起,在初春的寒风中缭绕开去。
    一众追随的百姓,站在僧众之后,双手合十,神情悲戚,默默祝祷。
    今日王府门洞大开,再次出现送葬队伍,消息传开,百姓们沸腾了。
    六小王爷是多好的人呀,六王府上都是好人,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短短几日,这竟是第二次出殡了。
    顺着这激荡的民意,文砚继续在送葬队伍中讲述悲情故事。
    忠义之婢,血染金殿的故事本身就带有极强的煽动性。
    文砚的讲述虽不如上回哭羽墨那般声嘶力竭,却也是一回生二回熟,愈发显得泣血动情!
    这次明面圈定的攻击目标锁在陈御史,刘大夫身上,首先痛斥言官不关心百姓疾苦,只拉帮结派。再带出幕后黑手,丧尽天良。王爷之冤,何日昭雪?
    人群中当即就有起哄称,近期有人在御史门前泼粪。此言一出,立即有人呼应,就该让这些狗官遗臭万年!
    因着嫣红如今是侧妃义妹,杨府特意派了得用的老管事来送葬。
    那老管事见识过杨芸儿的口才,一路上听文砚讲故事,煽动民情,直听得胆战心惊。
    还好自家老爷和姑奶奶握手言和,不然杨府的大门今晚可就要遭殃了。
    一路哭哭啼啼,吵吵闹闹,有提心吊胆的,有义愤填膺的。
    自王府到城南长乐寺,夹路看的何止数万人。
    待一切喧嚣落定,日光西沉,杨芸儿站在青石铺就的禅房院落之内,黯然神伤。
    她抬首望去,寺庙的院落和屋顶上还残留着未消融的积雪,而寺中老树枝桠间已经透出了些许嫩黄,似有破春之意。
    寒与暖之间,残阳透过枯寂的树枝,斑驳地洒在青石地面上,并在杨芸儿身后勾勒出长长的影子。
    暮鼓声中,杨芸儿一个恍惚,模糊了时空之感,仿佛已回到现代,正在某一个千年古刹随喜随缘。
    “娘娘!”碧螺的一声叫唤,将杨芸儿拉回现实中。
    杨芸儿见眼前明显消瘦了一圈的人,放柔了声音说道:“前面法事都结束了?王爷那边有消息传来了吗?”
    “回娘娘,王爷那边一切顺利,散朝后王爷又去了太傅府上。罗先生那边传来消息,说娘娘让他整理的资料他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只恐今日娘娘疲累,可明日再与娘娘商议。”
    “不必等了,明日有明日的变数,就今晚吧。这边收拾妥当,你同我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