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意外发生
作者:我是小民   滚烫的精华注入仙女的体内最新章节     
    匆匆享用过美食,朱元璋不再逗留,带领众人准备回宫。
    终于抵达宫门,却听见远方骤然响起的马蹄声,朱高炽回首,只见一名身着驿站制服的士兵,匆忙朝这边奔来。
    \&糟糕,难道又有变故?\&
    朱高炽心中一凛,作为驿站改革的负责人,他能轻易判断此人的目的,依据其制服级别,恐怕是传递八百里加急的讯息。
    \&站住!\&
    不安感驱使朱高炽向前,挡在路中央。
    皇祖父就在身后,若消息确实紧迫,必将直达皇上案头,提前知晓,就能尽早做出决策。
    见少年挡道,那人连忙勒紧缰绳,疲惫的马匹承受不住,抬起前蹄,一声嘶鸣,将信使甩落马下。
    身边的锦衣卫认出骑兵身份,立刻上前,扶起他,背在背上,带到皇帝面前。
    朱元璋目睹此景,起初惊讶,旋即明白孙子的意图。
    \&有何事,直接禀告便是。\&
    仅凭声音,信使便猜出对方身份,不顾伤痛,低声报告:\&禀陛下,武昌外扬子江堤坝决口,情况危急,武昌巡检司命我火速进京,口述通报。\&
    朱高炽闻言,内心一震。武昌贪污案刚曝光,又遭遇水患,真是祸不单行。
    况且,武昌的救灾物资已被知府大量贩卖,如此前提下,百姓如何抵挡这如猛兽般的灾难?
    更糟的是,秋收在即,大明好不容易从连年战乱中喘息,就指望这个秋天的丰收缓解困境。武昌是国家粮仓,一旦洪水淹没粮食,别说百姓,大明也将深受影响。
    想到这些,朱高炽心情沉重,一时无措,下意识望向皇祖父。朱元璋的脸色一如既往的深沉,得知消息后,他果断作出决定:\&传户部尚书、工部尚书至奉天殿!\&
    众人匆忙上马车,疾驰回宫,朱元璋一路神色变幻,眉头紧锁,满是忧虑。
    作为皇位继承人,朱高炽对突发状况同样忧虑,紧跟在朱元璋身后。
    奉天殿内,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率手下赶来,已入睡的中书舍人刘三吾闻讯,也顾不上换衣,直奔殿门。
    片刻,朱元璋携朱高炽大步踏入,众臣欲行礼,却被焦急的皇帝挥手阻止。
    \&罢了,各位大臣,时局危急,不必过于拘泥,你们对于现状的了解必然超过我,速速禀报详情。\&
    \&陛下,自五月初起,武昌便阴雨连绵,两月未曾停歇,长江水位持续攀升,昨夜堤坝崩塌,江水汹涌直扑武昌,据估算,缺口宽度竟达千余步!\&
    户部尚书上前,话语中带着颤栗。
    闻言,朱高炽心中默默换算,千余步约莫三千米,意味着长江撕开了近三公里的豁口。
    除武昌外,长江沿岸还有众多小镇,它们将承受最大冲击,农田大多环绕这些村落,洪水一旦肆虐,武昌秋季的丰收或将颗粒无收。
    随着时间推移,决堤只会愈演愈烈,届时,成千上万的百姓将流离失所,大明江山也将动荡不安。
    \&长江决堤,恐怕将对秋收造成致命打击,我们辛辛苦苦修筑的水利设施也将付之一炬,百姓们的命运堪忧。\&
    ...
    大臣们相继汇报,残酷的现实让奉天殿陷入死寂。
    此次洪灾来势汹汹,出其不意,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抛开丰收不说,武昌的损失无法估量,周边城镇亦岌岌可危,数十万难民将涌现,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以明朝当前的状态,难以承受这样的重创。
    洪水的侵袭还将揭示武昌知府的真面目,贪婪之人必定胆小如鼠,锦衣卫尚未抵达,他很可能携赃款潜逃。
    知府一逃,不论抓捕何等艰难,武昌此刻失去主心骨,救灾工作无疑雪上加霜。
    面对天灾,人类总是显得无能为力,唯有提前防范。
    朱高炽思绪至此,忍不住打破殿中的寂静。
    \&既然武昌早在六月就有暴雨,为何无人禀报?你们声称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为何不能每日监测水位上涨?若事事过后才告知,要你们又有何用!\&
    \&这段时间,我帮皇祖父批阅奏章,你们描绘的大明一片歌舞升平,连百姓的生活状况都无法了解,我和皇祖父岂非一直被蒙在鼓里?\&
    面对太子的质询,群臣双腿一软,纷纷跪倒在地,口中承认自己的过失。
    \&不必急于认错,现在关键是武昌,我们必须找到全面的解决之道!\&
    朱高炽叹了口气,无奈地摇头。朱元璋坐在龙椅上,依旧沉默不语。
    \&微臣认为,应动员邻近省份援助武昌!\&
    翰林院编修刘三吾,身披寝衣,毅然向前。
    \&孙子说得对,你们这些人,总是在事情发生后才想着补救。上个月我刚调拨军粮北上,各粮仓还能剩下多少余粮?救灾,救灾,你们只知道救灾。\&
    朱元璋闻言,脸色铁青,眼中闪烁着寒光,显然是真的动怒了。